文明之光耀坪山|马洪淼:面塑技艺薪火相传 非遗课堂桃李芬芳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09-28 14:30
收录于专题:文明之光耀坪山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马洪淼,山东滕州人,现任坪山区实验学校北校区厨房面点师傅。从军人到指尖匠人,再到非遗园丁,他用十九载光阴在面团上书写不凡传承篇章。怀揣对面塑艺术的赤诚,他不仅将这门古老手艺从市井摊位带入校园课堂,更独创 “可食可塑” 教学法,点燃无数孩童的创作火花,让面塑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一路走来,他始终不忘军人本色,以公益之心传播红色文化与非遗魅力,生动诠释了从守护者到传承者的蜕变与担当。

马洪淼曾荣获广东省三星级“粤菜师傅”、云南省工艺美术十一届(工美杯)“铜奖”、深圳市餐饮行业(特色创新菜)中式面点竞赛“金奖”“银奖”、坪山区民族手工艺品展示活动“第二名”。

心中有梦想,面塑技艺铸华章

马洪淼从小就对捏面人怀有浓厚兴趣。2005年退伍后,这份深埋的梦想重新点燃,他正式踏入面塑行业。怀着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热爱,2006年他得知非遗捏面人第三代传承人张民忠在深圳,当即决定南下拜师学艺,正式开启了在深圳的追梦旅程。

2007至2009年,他一边学艺,一边跟着师父张民忠在深圳民俗文化村等地摆摊卖面塑。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面塑艺术,2009年起,师徒俩开始频繁赶场。目睹同行纷纷转行,马洪淼也曾动摇,甚至质疑这门手艺的价值。师父一句“手艺是根,断了就没了”的箴言,让他重新坚定了信念。

自2011年6月到深圳坪山工作以来,他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升职业技能和水准。他积极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经深圳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办公室考核颁发“中式面点初级考评员”、经“深圳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评审认定为(四级职业技能导师教学能力)”。

在精进面点技能的同时,他积极参加非遗进社区活动,为居民开展公益演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捏面人》200余次,开设“让面塑走进社区”,把面塑技艺呈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面前,并通过拍摄网络课堂、直播课堂等创新教学形式,增强互动性,深受欢迎。此外,马洪淼受到深圳市多个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邀请,开展惠民面点培训及传统节日美食的教学,为社区居民传授中式面点制作。

大爱在心间,传道授业桃李芳

2009年至2019年,他跟随老师发起了“面塑手工艺进校园”活动,该活动惠及深圳市15所校园,他也被这些学校聘为面塑老师,将非遗的种子播撒进校园。

2021年,他深厚的教学经验和传承贡献得到进一步认可,被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非遗导师”。2022年3月,迎来了他传承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当时在坪山实验学校食堂工作的他,接到校方邀请,将面塑技艺搬到线上课堂。他拍摄的网络课堂超过10次,学校直播课堂观看人次过万,其创新教学实践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并被央媒人民网报道。

在他的课堂里,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十二生肖创作,更将目光投向乡土生活——玉米地、麦田、香蕉树都成了灵感来源。孩子们创作出“拒绝焦虑”的香蕉树和“苦尽甘来”的苦瓜等充满童真与感悟的作品,让马洪淼看到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其实孩子们对生活的感悟都很深,我只是教了一点技巧,他们就能用面团创作出很有意思的作品。”

教学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和孩子们的创造力,让他坚定了完善非遗课程的信念。他开发的二十四节气面塑课、生肖主题系列直播课成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堂。他首创了“可食可塑”教学法:先让学生用面团做饺子、月饼等传统点心,再用面塑手法做成卡通形象。他常对学生说:“我们要学会用最朴素的面粉和水,表现出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这种创新教学深受师生喜爱。

近20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深圳30余所中小学。从短暂的兴趣讲座,到系统的社团活动,再到如今的常设课程。2024年,他带领学生登上文博会舞台;现在,他计划让学生的面塑作品得到更多公开展示的机会。“我想让他们成为非遗文化的蒲公英,飞到哪里,就把面塑技艺带到哪里,让更多人看到面塑作品的魅力。”望着满墙的学生作品,马洪淼的话语里透着坚定和自信。

他积极推动面塑技艺的境内外交流,组织并参与了传统优秀文化进“深港澳”校园活动展演,同时被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加入成为会员,让他的面塑艺术以更丰富的形式走进公众视野。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