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社区,坪山区六和社区曾因拆旧建新陷入治理困境:矛盾化解低效、居民参与不足、共同体意识薄弱等。面对这些基层治理的普遍难题,坪山区委社会工作部以高标准推进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在坪山街道六和社区开展试点,依托“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轨驱动,创新搭建“讲事评事”协商议事平台,构建“问-议-办-评”四步闭环机制,走出了一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的特色治理之路,为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坪山提供了生动范本。
多元“问事”,精准识别民生痛点
“问事”是治理的前端,而专业社工则是打通民意渠道的“纽带”。六和社区线下“讲事亭”与线上民生诉求系统同步“营业”,社工带领志愿者通过楼栋走访、恳谈会等,让民意捕捉从“被动等单”变“主动找茬”。
走进六和社区,“百姓讲事评理亭”成为最接地气的民意收集站,是社工统筹线上线下资源、精准捕捉民生痛点的“作战枢纽”。这个集民情收集、议事协商、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微阵地”,不仅设有线下讲事箱、民情收集点,更融合坪山民生诉求系统、居民微信群等线上渠道,24小时不间断接收居民心声,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专业社工还牵头组建了由党员带头、热心居民和志愿者共同组成的“讲事评理评论员”队伍。通过系统化培训持“聘书”上岗,这支队伍成为社区治理中灵敏的“神经末梢”。社工带领志愿者定期开展楼栋走访、民情恳谈会,借助专业方法精准识别治理痛点;线上线下的多渠道融合,让民意收集从“被动接收”走向“主动发现”,累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30份,真正实现“群众有诉求,平台有回应”。
分层“议事”:激活志愿服务参与活力
议事是治理的“中枢”,六和社区依托专业社工构建“小区-社区-街道-区”五级分层议事机制,既保证议事效率,又激发居民主动性。
专业社工发挥关键作用,系统梳理协商议事课程体系,针对35名志愿者开展“世界咖啡馆”“群策群力”“复盘”等专业促动技术培训,培育出一支兼具议事能力与公信力的“议事智囊团”,活跃在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线。
在社区公共空间打造的“百姓讲事评理亭”中,社工带领“议事智囊团”,将噪声扰民、车辆乱停放、邻里纠纷等日常小事解决在亭级层面;同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的“讲事评理室”平台,由社区党委牵头,物业公司、小区党支部、评论员、志愿者代表等共同议事,重点协商解决亭级无法处理的公共设施完善、充电桩增设等小区重难点事件,实现“大事不出社区”;对于社区内部难以解决的难题,则由街道职能部门搭建“民生面对面”平台,定期联动区街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解决,推动“难事不出街道”。
协同“办事”:多元联动破解难题
“办事”是治理的关键,社工联合各方力量构建矛盾预警网和矛盾预警机制,指导志愿者担任“社区瞭望员”,并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深入社区网格,排查各类隐患,及时发现并上报潜在的矛盾纠纷,推动居民从“问题提出者”变为“问题解决者”。
针对公共设施维护、环境整治等复杂问题,专业社工牵头启动“政社企+志愿者”联动机制。例如,面对电瓶车停放混乱问题,社工第一时间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街道部门召开现场协调会,确定“设立专用停车区+安装充电桩”的方案;会后,志愿者主动承担“停车引导员”角色,协助划分停车区域、提醒居民规范停放,让方案落地“有人管、有人帮”。对于邻里纠纷、垃圾分类等日常问题,社工则联合志愿者开展“快速响应服务”。例如,某楼栋出现垃圾分类不到位问题,社工立即组织“社工+物业+志愿者”工作小组上门走访,摸清“混投原因”,针对性提出“错峰引导”服务。截至目前,通过“社工统筹+志愿执行”的模式,已成功解决各类社区问题 189 件,居民满意度达 99%。
此外,社工还整合志愿服务资源,组建15支花园小区志愿服务队,如“洁美家园队”定期清理楼道杂物,“文明宣传队”开展垃圾分类、消防安全宣传,“邻里调处队” 协助化解口角纠纷等。这些队伍成为社区办事的“常备力量”,既缓解了社区、物业的工作压力,也让居民在服务中增强了归属感 —— 正如志愿者小李所说:“以前觉得社区事和自己没关系,现在帮邻居解决问题,感觉自己也是‘社区主人’。”
闭环“评事”:持续优化治理效能
“评事”是治理的“反馈阀”,专业社工建立“收集—处置—反馈—提升”全周期处置链条,据“办事实效”和“居民评价”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开展“优秀评论员”和“志愿服务之星”评选,以榜样力量激励更多居民参与治理。
社区通过评价晒单获取居民满意度和意见,公共议题由居民评价打分。对于居民不满意或未解决的问题,社工及时整理上报,志愿者协助跟进,形成详细处理记录,并定期复盘,查缺补漏。在花园小区的治理实践中,社区通过讲事评事的闭环机制,小区居民的诉求得到了充分表达,各方智慧得以汇聚,小区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花园小区实现了由乱到治的美丽蝶变。
如今的六和社区,邻里纠纷少了、互助氛围浓了,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从2024年6月至今,这个由330份问卷开启的治理实验,已成长为拥有35名评论员与智囊团、20场议事活动、300余条处理意见的成熟体系。居民从曾经的抱怨“小区里面到处都是灰尘太脏了”,到如今由衷赞叹“住在这里真的很幸福”—这一转变背后,是“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在党建引领下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李斌 二审 李璐 三审 上官文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