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联合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及光祖中学,以“东江纵队营救克尔中尉”历史故事为原型,创演双语话剧《生死营救》,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
演出现场
AI赋能,师生共探红色话剧新表达
为提升话剧艺术表现力,师生共同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红色话剧创作实践。在剧本打磨阶段,师生利用AI文本分析工具,对“营救克尔中尉”的真实历史进行关键词提取、故事线梳理,优化故事情节与人物对话,高度还原1944年的场景与环境。在史实的前提下,强化营救过程的戏剧张力,同时打磨人物双语对话,让角色语言既贴合时代背景,为剧本艺术创作筑牢历史根基、注入鲜活表现力。人工智能与传统话剧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与呈现效果,更让红色历史“活”了起来。
利用AI设计营救路线动态图(舞台背景图)
AI辅助复刻1944年香港九龙街头动态图(舞台背景图)
非遗元素植入,塑造红色话剧与传统文化新载体
话剧创演注重将客家非遗文化与红色历史故事有机结合,通过服装道具的细节设计,让非遗文化在舞台上“看得见、摸得着”。剧中东纵队员李兆华的造型以“客家凉帽”为核心元素。这一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帽檐的竹编纹路、刺绣图案均还原传统工艺,既展现客家女性的勤劳形象,也让观众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非遗元素的植入,让红色话剧既是历史的“讲述者”,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实现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的双重传播。
李兆华戴客家凉帽前往观音山给克尔中尉送粮食
“移动的思政课”,打造沉浸式红色活动新体验
话剧在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演出,出席观看的单位有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大鹏新区博物馆等单位,还有美国飞虎队克尔中尉的后代大卫·克尔先生,以及东江纵队老战士后代。话剧结束后,所有人员从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出发,重走81年前营救克尔中尉的一小段路线。话剧指导老师、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雪铭老师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移动的思政课”,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推动思政教育、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大卫·克尔先生与师生交流
校地校际联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链
本次话剧创演行动打破教育学段壁垒,形成“高校主导+中小学参与+场馆支撑”的思政教育协同模式。活动中,高校师生带着“营救克尔中尉”的历史调研成果、双语剧本创作思路走进中学课堂,通过“红色故事分享会”“话剧角色体验课”等形式,引导中学生参与史料整理、剧本讨论;东江纵队纪念馆、大鹏新区博物馆的历史遗址与馆藏资源,为大中小学生提供沉浸式调研演出场景。不同学段学生在共同挖掘红色历史、演绎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构建起“感知—参与—传承”的一体化思政育人链条,推动红色基因在青少年群体中代代相传。
排练现场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