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还有“第五段”!余光中曾在广州“续写”

读特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卢庆/文 通讯员 梁启华/图
2017-12-14 18:53
摘要

余光中还以各国钞票为例,趣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苏格兰纸币上的老鼠与玫瑰、荷兰纸币上的名画家、希腊纸币上的海神……余光中表示,钞票上大有文化,“铜臭”无法掩盖文化的芬芳。

12月14日,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寿90。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名作《乡愁》,不仅有着结构和韵律上的艺术之美,更因其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和对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期待而有着情感之美。

我们今天看到的《乡愁》共有四小段,分别描述了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四个人生阶段。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华南理工大学讲学时,曾在千余学生面前亲自朗读了自己为《乡愁》续写的第五段。

余光中在华工讲学

率学子朗读诗歌续写《乡愁》第五段

读特记者了解到,余光中当天是在华南理工大学参加第三届世界旅游文学国际研讨会。围绕“行走的愉悦”这一主题,余光中与华南理工大学师生展开了“智慧对话”。

“当天的会议厅内人山人海,就连过道里和讲台前都坐满了学生。”当天在会议厅内的小谢同学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仍有上千名学子候在门外,迟迟不肯离去。

广场上华工学子与余光中一起朗读诗作。

余光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走出会议厅,来到广场上与学子互动。“看到很多同学站在外面,虽然是寒冬,我感到暖流。”余光中当时这样向学生致以歉意,并与学生们合作朗诵起了自己的诗歌《乡愁》和《民歌》,其大家风范让学生们激动不已。

余光中看望广场上的华工学子。

更令学生惊喜的是,余光中主动告诉大家,这些年来很多人都问他有没有续写《乡愁》。“要我续也可以,可是第五段我并不想收进来,只是一种说法”,随后他便大声朗读起了自己续写的《乡愁》第五段:

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我去那头!

这一段描绘出了乡愁化作往来的桥梁,将海峡两岸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的图景,余光中对两岸统一的信心,在这一段之中得到了表达。

余光中在当天接受采访时还表示,《乡愁》里写的事情,从小到大到结婚到母亲去世,都是他的经历,“但到了第四段就是从‘小我’扩张到‘大我’,祖国这个‘大我’其实也是母亲。”

会场内被华工学子挤得水泄不通。

趣解旅游掌故劝诫旅者思考

在当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余光中从西方的《奥德赛》、《堂吉诃德》、《马可波罗游记》,到东方的《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徐霞客游记》,细数旅行文学的源远流长,中西典故信手拈来。

“《西游记》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文学,唐僧就是最早的留学生。唐僧是一分为二的,他坚强的意志分裂为孙悟空,感性的肉身则分裂为猪八戒。”

余光中列举了几种旅游文学类型,除了随意的观光之行,还有被贬的为官之途,朝圣的宗教之旅,远走的逃难之路。他举例说自己曾3次在香港旅行,第一次因为抗战,第二次因为内战,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不同的旅行目的会有相异的心路历程。”

余光中更向大学生娓娓道来各种旅行方式的妙处,建议大家学会“慢”游。他鼓励广大青年学子多去户外看看,选择简单的交通方式,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去筑建精神世界,成为旅行者而不是观光客。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余光中说,如果出外旅游未用心吸收外来的东西,则等于没有改变。

余光中还以各国钞票为例,趣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苏格兰纸币上的老鼠与玫瑰、荷兰纸币上的名画家、希腊纸币上的海神……余光中表示,钞票上大有文化,“铜臭”无法掩盖文化的芬芳。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卢庆/文 通讯员 梁启华/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