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首拍深圳巡展,司徒雷登、罗家伦信函密文引发学界关注

读特记者 谢晨星
2020-11-05 13:00
摘要

他是位不成功的大使,却是成功的教育家。人们所熟知的司徒雷登大多源于1949年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但他的背后,却与中国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是位不成功的大使,却是成功的教育家。人们所熟知的司徒雷登大多源于1949年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但他的背后,却与中国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20年11月4日,两批珍贵历史文献——司徒雷登、罗家伦信函密文随永乐首拍·中国艺术品大展亮相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文献包含司徒雷登一生最为重要时期的两本外交日记、带有证件照片的驻华护照;首次公开司徒雷登返美后,与李宗仁、张群、孙立人、汉学家费正清、美国媒体大亨卢斯等人的往来信件;司徒雷登与家人信件、照片,《母亲传记》(司徒雷登母亲为中国建立第二所女子学校);燕京大学的创建历史与建校意义,等等约300余件文献,涵盖司徒雷登个人生活、传教、教育、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引发学界的关注。

11月4日,在艺携手永乐文化于展览期间特别邀请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严泉,以“不能忘却的纪念:司徒雷登、罗家伦与20世纪中国”为主题举办学术讲座,深入地讲述司徒雷登与中美文化交流、罗家伦的家国情怀与外交活动、历史人物文献与公共史学等相关话题,并探讨这批文献的重要价值。

严泉指出,作为之江大学、燕京大学创始人,司徒雷登认为人文教育非常重要,无论这些人文的理念来自于西方,还是来自于中国的传统,人才的理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有用的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才造就了燕京大学。

现场展出的文献多来自大洋彼岸的傅氏家族,源头清晰,脉络可追,其中特别重要的两本日记手稿真实详细地记录了1945年8月至1949年11月期间,司徒雷登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他与当时政坛风云人物交往的事迹,从另一侧面反映着历史的真相。严泉表示,“我们今天无论是看有关司徒雷登的作品还是他的回忆录,他的日记,其实都反映出来他确实是致力中美的文化交流,而且对中国是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不光是从一些官方的文件,还要从他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包括他和友人的通信,以及他的朋友回忆性的文章里,才能够了解得更加全面。 ”

在杭州的学术沙龙中,严泉特别指出,司徒雷登和罗家伦早年的经历往往反映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怀和抱负。换言之,两批文献有助于后人完整地把他们的人生脉络连接起来,从而突破简单的片面定位,获得对两位先生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深圳的讲座中,严泉也提出《司徒雷登日记》作为文献的价值:“因为历史人物都已经作古了,不可能跟他面对面交流,但是怎么判断他一些心路历程、一些思想动态,往往是通过这些原件去做一些判断和认知。我个人觉得面对一些普及性的历史作品,比较失真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借助历史的原件去做一些厘清、做一些更正。”

另一批文献则来自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外交家、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1947年出任国民政府驻印度大使,此批文献包含罗家伦在印度几乎全部公文、密函及部分私人信函,更包含自1941年至1951年国民政府驻印度公署、大使馆的机密公文。

除了司徒雷登、罗家伦重要文献,永乐首拍·中国艺术品大展还展出估价逾10亿元的150余件艺术品,包括赵无极最大单体作品《04.01.79》,曾梵志长宽皆4米生威巨《虎》,刘小东《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乾隆“特等第一“奇准神枪,康、雍、嘉、道御制玉玺及印章,张大千《花卉集锦册》,林风眠《江山万里》等精品力作,佐以陈酿茗茶和稀有珠宝博览一同举办,以飨视听。据悉,大展将展至11月8日。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

(作者:读特记者 谢晨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