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的深圳,碧空如洗。漫步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华侨城湿地"),河畔绿树成荫,虫鸣鸟啼此起彼伏,白鹭于滩涂闲庭信步 …… 这是深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处剪影。
▲夕阳下,华侨城湿地群鸟飞舞。
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深圳生态文明建设采风活动。记者采访获悉,深圳在全国已率先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域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喜结硕果。11 月 1 日,深圳在全国城市层面启动的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还通过了专家验收。最新调查发现,目前,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 199 科 858 属 1916 种。其中,深圳野生植物新记录 34 种。自然生态系统动物 559 种,新记录的有 12 种。
湿地环境向好
迎来"稀客"白琵鹭
"来了,它终于来了!" 2020 年 5 月 14 日下午,华侨城湿地工作人员发现,湿地滩涂上出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白色鸟儿。只见它时而翩飞起舞,时而在湿地滩涂觅食。经专家观察鉴别,最终确认其为白琵鹭。
"这是湿地第一次记录到这种鸟类,白琵鹭现身,令我们倍感兴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效。"华侨城湿地工作人员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说。
▲华侨城湿地迎来"稀客"白琵鹭。
11 月 3 日,深晚记者来到华侨城湿地。工作人员一边指着湿地滩涂,一边向深晚记者介绍,5 月 14 日,工作人员在华侨城湿地滩涂发现,一只白琵鹭的腿上带着彩色的脚环。专业人士查询脚环相关信息得知,这只白琵鹭于去年年底因中毒被捕获。经过医治,白琵鹭于今年 1 月 16 日被放回野外。
"白琵鹭一般栖息于沼泽地、河滩,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二类保护动物。"工作人员介绍,白琵鹭在深圳比较少见,目前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级。
▲白琵鹭。
"湿地迎来‘稀客’白琵鹭,这意味深圳生态环境日渐向好。"华侨城湿地工作人员说,2018 年,湿地还记录到豹猫种群,这是全国首次在城市中心地带发现豹猫活动,反映了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日趋稳定。
濒危物种细蟌现身
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11 月 3 日,深晚记者沿着湿地河畔看到,数十只水鸟如"精灵"般跃然水上,与空中飞舞的群鸟相映成趣,蔚为壮观。不远处,微风吹拂,树影斑驳,宛如进入一个隐秘的自然世界。
据工作人员介绍,华侨城湿地与深圳湾水系相通,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之一。目前,已成为深圳践行生态文明、推动自然生态教育的示范基地。
▲濒危物种细蟌现身湿地。
今年 4 月 25 日,华侨城湿地工作人员还在湿地发现了濒危物种细蟌。经过专家对比发现,这只细蟌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的四斑细蟌。
"华侨城湿地记录到细蟌,实属不易。"华侨城湿地工作人员向深晚记者表示,细蟌主要分布于河口沿海区域,由于该物种生态习性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所以是罕见的濒危物种。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而言,这反映了湿地生态环境稳步提升。2007 年至今,华侨城湿地共记录到物种 800 余种。其中,鸟类共 16 目 47 科 171 种,植物 99 科 278 属 369 种。
率先在城市开展陆域生态调查评估
野生维管植物超 1900 种
原生态的环境,让超过 800 种动植物在华侨城湿地找到栖息之所。这是深圳 40 年来培育"生态文明之树"结出的硕果,亦是深圳全市域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缩影。深晚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深圳生物多样性亦日益丰富。
▲华侨城湿地宛如一个隐秘的自然世界。
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11 月 1 日,深圳率先在全国城市层面启动的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 199 科 858 属 1916 种,约占广东省野生植物 5933 种 32.3%。其中,深圳野生植物新记录有 34 种,外来植物 9 种。自然生态系统动物 559 种,新记录的有 12 种,外来物种 32 种。部分保护动物(唐鱼)重新发现建群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等项目评估专家分析认为,上述调查评估报告摸清了深圳生态资源的家底,反映了深圳生态基本控制线对生态空间保护的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当前,深圳生物多样性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加强保护。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