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被“包养”,老教授为何叫好?
记者 石义胜
2016-06-18 23:12

某些有钱人竟然一下子“包养”了好几个绣娘……而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声望颇高的老教授居然站出来称:这是“好事”!这是唱的哪一出?

18日上午,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智库报告厅人头攒动、笑料百出,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从西方贵族文化与工匠精神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具匠心、消费的迭代升级,阐述古今中外对培育工匠精神的异同。

799538463090049515

工匠古已有之。在中国封建时代,国人分三六九等,尊卑有别,主要分为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的地位最高,是特权阶层。其次是农民,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第三位是工匠,匠人的手艺世代传承,讲究精益求精,作品被贵族、皇室所认可是匠人的追求,如瓷器有官窑、宫窑、民窑之分,供给不同的群体。所谓腰缠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匠人的社会地位远高过商人,特别是有一手绝活的名匠大师。

许教授说,现在大家普遍关注胡润财富榜,谁积累的财富多,谁的社会名望就高,没人听说或关注专业技术排行榜、行业声望排榜。其实,国际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就是匠人、蓝领工人比拼手艺,德国有重视工匠精神的传统、得过所有项目的金牌,国人知道这个大赛的并不多,国内媒体报道也较少,这恰恰说明工匠、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还不高,社会对工匠精神还不够重视。

“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写进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个词一下子就火了。”许教授认为,工匠精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专业精神,每一个行业都追求自己独特的专业品味和专业价值,对工艺心存敬畏,将从事的工作做得极致、一丝不苟、尽善尽美。德国制造、瑞士手表是工匠精神的代表。工匠精神不只体现高大上的行业,平凡普通的岗位也需要工匠精神,上世纪90年代,上海出了个劳模叫徐虎,几十年如一日帮人修马桶,别人修不了的,他能修,练就一手绝活,这么不起眼的工作,真要钻研进去,也是一门了不得的手艺,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很高的荣誉。

709511089661601144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傻子精神。”许教授认为,这里的“傻”是对工艺的痴迷,个人不为物质利益所动、企业不为赚快钱所动,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是追求卓越的信仰与理想,得工匠精神者往往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培育工匠精神,当前最应该先做的是改变教育观念、社会观念。许教授说,望子成龙,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广大家长把高考作为进阶的唯一一条大道。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薪水也不如成熟的蓝领工人。而在美国、德国,蓝领工人的收入、社会地位都不低。他建议培育更多的高水平的职业技校,还工匠以精神尊严和符合身份的社会报酬。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重塑离不开时代大背景。许教授指出,早年在物质匮乏时代,企业生产什么都能卖得掉、卖个好价钱,自然不会在品质上精益求精,而当前,消费者追求品牌消费和个性化消费,对品质品味的追求,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

苏绣是一门传统民族工艺,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但很长一段时间,苏州的绣娘们热衷绣一些“大路货”,工艺简单绣得快、便宜卖得快,现在有人已经意识到精品才是奇货可居,把技术好的绣娘们“包养”起来,不限定交货时间和数量,让绣娘们安心创作精品。“这说明社会上已经在逐步认可工匠精神的市场价值。”许教授为这样的“包养”叫好。

编辑 白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