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蓝皮书: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开始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2020-10-30 20:59
摘要

“2019年我国社会组织总体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开始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月30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并指出,截至2019年底,我国社会组织的总体增速有所下滑,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开始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社科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承办。会议分为两轮发布及圆桌论坛展开,分别汇报了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情况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以及慈善组织的不同发展状况及特征。在圆桌论坛交流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70年发展”和“社会组织与公共安全、社会治理”议题展开讨论。

“2019年我国社会组织总体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开始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该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黄晓勇教授在做主题报告时说,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组织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86.63万个,与2018年的81.74万个相比,增长了4.89万个,增速为5.98%,增速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尽管增速仍然在下降,但一年来新增社会组织的总量并不少。

2019年社会组织整体增速仍在下滑,但下滑趋势有所减缓,该蓝皮书指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以来,各地不断贯彻落实,加强监管与审查社会组织的力度,提高社会组织发展质量,撤销了大量违法、不规范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总体数量有所下降;二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各地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使得在监管力度愈加严格的情况下,社会组织数量仍能保持增长趋势。

该蓝皮书指出,我国社会组织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类。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越来越多样,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教育类、社会服务类、文化类社会组织数量在近年来都有较为显著的增长。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9年4季度民政统计分省数据》资料,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31个省区市中,2019年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位居前十的省份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南省、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这10个省份的社会组织总量占到了全国社会组织总量的59.34%。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位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重庆市、上海市、南京市、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成都市、温州市、宁波市、盐城市。

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该蓝皮书建议,第一,政府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制度政策保障;第二,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第三,社会组织自身应回应社会需求,勇于承担责任,实现创新发展;第四,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公共事件提供中国智慧。

该蓝皮书称,未来社会组织发展还需要在总结70年来发展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建立并完善新型政社关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警示,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性,此次疫情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社会组织走出国门、参与全球治理带来了契机,我国社会组织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抓住这次契机走出国门,不断加强与国际权威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在国际领域打造中国品牌,树立中国形象。

编辑 范锦桦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