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确立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总体格局

读特记者 李明 文/图
2017-12-12 21:50
摘要

12月12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海岸带规划》提出了构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多规融合、湾区发展”的广东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总体格局,确定了2020-2025年的阶段目标以及至2030年的展望目标。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称《海岸带规划》)日前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12月12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海岸带规划》提出了构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多规融合、湾区发展”的广东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总体格局,确定了2020-2025年的阶段目标以及至2030年的展望目标。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副厅长屈家树介绍,广东省是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大陆海岸线总长4114.3千米,全省海岸线漫长,滩涂广布,海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及矿产资源丰富。2016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达1.59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海岸带地区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和最具活力的区域,全省沿海14个地级以上市以占全省47%的土地,承载了74%的人口,贡献了88%的GDP。

根据相关规划,广东省4114.3千米的海岸线划分为484段以及严格保护岸线、限制开发岸线和优化利用岸线三种类型,实施分类分段管理。依据海洋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分别对毗邻陆域的产业人口布局、工业和城镇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陆保护区进行调整对接。

规划构建了“两屏一带、一横五纵、多点”的生态网络、立体化多功能的海洋观测监测体系和海洋灾害联防联控体系,提出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加强陆地海洋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提出海漂垃圾和海洋微塑料监测与防治、开展“湾长制”试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岸线保有率底线。

规划还以湾区为基本单元,将广东省海岸带地区划分为柘林湾区、汕头湾区、神泉湾区、红海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海陵湾区、水东湾区、湛江湾区八大湾区,针对各个湾区的发展特点,明确各个湾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指引,突出生态保障要求。以海岸线为轴、“三生空间”为纲,给出生态保障、港口发展、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措施。

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副司长刘岩表示,《海岸带规划》是我国首个省级海洋带规划编制试点。规划的发布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也是践行和海岸一体的海洋国土观和海岸带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实践。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李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