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梗爆火,因为你我都在其中
晶报客户端
2020-10-29 16:35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早安,打工人!”

“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

“第一百零一次不想去上班!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最近,“打工人语录”刷屏网络,“打工人”这个词异军突起,取代了“社畜”,成为了当代网络青年的新自称。

对此全国总工会也发文,给出了相当积极的定义:“‘打工人’被赋予了钢铁般的意志,炙热的情怀,还有诗和远方的期待。”

豆瓣新成立的小组“打工人聚集地”置顶帖子里也提到,“打工人绝不仅仅是‘社畜’的另一名称”、“几乎消除了阶级差异”。

无论是大企业里的CEO,还是996的普通白领,无论职位和收入高低,都能被冠以“打工人”这一身份。在一片造梗和玩梗中,似乎形成了天下大同的局面,人人都在打工人的标签下“痛并快乐着,同时继续打工着”。

“打工人”梗为什么爆火?

看多了打工人语录后,就会发现它在昂扬的背后隐藏了打工群体的生活现状与情绪。“打工人”段子里颠三倒四的修辞,对比强烈的情节,真实又戏谑的笔触,投射出了现实打工人的辛酸点滴。

▲ 打工人被改编为多个版本,也有网友借打工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说是亢奋,不如说是打工群体认清现状后的躺平式自嘲,是调侃也是一种积极的苦中作乐。简单的“打工人”三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打工群体的生存环境与认清现实后的无奈自嘲情绪。

打工人成为流行梗的原因,和此前社畜、内卷等词汇一样,都是戳中了时代情绪,引发了共鸣。

打工人梗为什么会爆火?微博一高赞回答:因为你我都在其中。

在“打工人”这个说法流行之前,“打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像什么好词。尽管在词义上,“打工”指的仅仅是“受雇于人”,但社会大众对这个词总是有种偏见,认为只有不稳定、低收入的工作才叫“打工”,以至于一些有编制、高收入的人常常不屑于与打工者为伍,不认为自己是“打工仔”。然而,今天,各行各业的工薪收入者都成了“打工人”,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告别了彼此的偏见与鄙视,平等的职业观念进一步形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普遍的职业焦虑与职业迷茫。

今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9.4亿,但是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网民仅占24.2%。

而根据智联招聘《2019年职场人年中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4.2%的职场人存在焦虑情绪。

由此可见,职场焦虑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任何行业、任何单位都有可能出现。职场焦虑不仅常见,而且常常会引发精神颓废、失眠、抑郁等负面状态,最终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

别让工作中的焦虑影响自己

1.肯定自己,不过度与别人攀比

成年人的世界是残酷的,而职场更是现实之地。很多人会无意识地拿自己和朋友、同事作对比:毕业的时候大家差不多,工作几年后同学升职加薪,自己原地踏步;发小学历比自己低,但是收入是自己的几倍等等。这些无意识的对比会导致某些职场人心态失衡,从而引发严重的焦虑。

从某种角度上说,适度的攀比可以成为一种动力。然而,过度的攀比却很容易对你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职场人应当有自知之明,权衡职场“攀比症”的利弊,拿捏好分寸,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职业道路。

2.少想多做,化被动为主动

很多时候职场的压力和困难很多,不少人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会选择性地逃避问题。

与其被动地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如主动出击自己掌握主动权,优化工作提高效率。一旦开始,就会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3.释放压力,学会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

首先,负面情绪需要发泄。负面情绪如果不得到合理发泄,长久积累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你可以选择去运动流汗,泡一个热水澡,向别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等等。发泄是排解负面情绪的第一要务。

其次,转移注意力。例如,可以约朋友出去吃饭逛街,去想一些开心的事,去看一些积极的消息。

最后,调节认知。人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我们对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比如说在为了某件事情焦虑时,可以对事情进行重新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原有的看问题方式,告诉自己情况没那么糟。

编辑 陈晓玲

(作者:晶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