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批“蓝师”推进“种子计划”,西丽学校再赴巴别乡中心小学
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刘雨晴 安红娟 文/图
2020-10-29 14:51

2020年是南山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为了将帮扶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有效果,学校制定了以“跨区青蓝结对帮扶”为主题的种子计划,西丽学校分两批“蓝师”奔赴巴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继9月份吴波副校长带队在巴别乡中心小学启动了“种子计划”之后,近日,张光富校长再次带领第二批“蓝师”前往巴小,开展一对一的教学帮扶。南山区挂职百色市田阳区常委李源以及田阳区教育局相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光富校长在电影课上

据了解,种子计划就是青师通过“蓝师”的面授、网络教研、网络磨课,将特区教育的基因种植到巴小,因此,此次帮扶只是开始,以后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网络教研活动,每月至少打磨一次课,并指导完成教学设计。这一计划不限于这一学期,将根据需要持续开展。

巴别乡中心小学美丽的新校园

“扶贫重在扶智,扶智贵在精准。”西丽学校积极响应深圳市教育局的“教育扶贫、攻坚克难”统一部署,全力落实《南山区教育精准帮扶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坚持“扶贫必扶智”,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精准帮扶活动。

张校长与田阳县领导及黄校长交流

自2017年12月份以来,西丽学校共有64名师生到田阳区最后一所乡中心小学——巴别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巴小)对教育教学、课外阅读、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指导,开展“深入课堂精准扶贫,双校共赢和谐生长”的对口帮扶活动。同时,学校接待了田阳区及巴小骨干教师30多人次跟岗学习交流活动。为巴小捐赠7000余本书,两校学生共建阅读空间,开展“书送未来”的阅读分享活动。

程红老师发现孩子基础薄弱,巧妙利用形声字换偏旁的方法让他们高效学习生字。孩子们找到了乐趣,感受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更在程老师的讲述中,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纷纷表示想去西沙群岛看看。“这样的老师上这么有趣的语文课,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不喜欢语文课呢?”田阳区教育局语文教研员点赞。韦兰莎老师在课后表示,程红老师的语文课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活动设计从易到难,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教学难题,收获成功喜悦从而喜欢上学习,这些是我所欠缺的。

程红老师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到巴别乡中心小学,对坚守在这里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尤为敬佩。在这里,孩子们淳朴有礼貌,憧憬未知的世界。一句句“老师,你明天还来吧?”“老师,你留在这里吧!”“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他们内心最真的对知识渴望,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一处。接下来的青蓝工程活动中,我会和巴别的老师一起努力,在交流中毫无保留地分享,尽我所能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成长。”

孩子们对西丽学校的老师们恋恋不舍

杨金玲老师选择和“青师“同课异构Unit 3 《Look at me》,该课程从认读五官单词,到介绍自己的五官,并根据指令做动作。杨老师自制卡通教具,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单词……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孩子们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一改以往的“哑巴”英语现象,让老师们看到了改变课堂的重要性。

杨金玲课后与巴别老师交流了设计理念,根据她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肯定了她的英语素养并建议她全程用英语授课。第二天,听完巴别老师的课,张校长感慨比起第一次有了很大的改变。杨老师表示,老师们的变化预示着希望,也为继续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找到了方向和信心。郭文雯在听课后表示,自己对低年级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诸多课堂细节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游戏设计的梯级性等。“我会在以后的交流学习中,尽可能让自己得到最大化的成长,并把这些好的方法落到实处,如有机会,也会向其他老师分享我的得与失,尝试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

数学教师潘永金带去的是《比赛场次》,该内容重在培养孩子的分析推理、合作探索、归纳总结能力,结合乒乓球比赛,探索如何确定场次,以及推理总结安排场次的规律,不断激励孩子们大胆归纳总结。这节课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知识原来也可以通过自己探索获得”,让孩子们更为自信勇敢!

潘老师坦言,在几天教学活动中自己感受到巴别老师的教育情怀,感受到老师们对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爱,同时也看到山区孩子们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眼神。“孩子们热情礼貌、质朴纯真、好学向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我们通过青蓝工程教学活动,会让巴别乡中心小学的老师们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改变,我们带去的教学活动也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泛起涟漪,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原来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推动孩子们敢想象、敢探索、敢创新。”蒋程春老师表示,“师父潘老师评课时会反馈出很多我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以后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西丽学校的传统电影课也走进了巴小

在巴小的全体教师交流研讨会上,张光富校长提出了“种子计划”在实践探索中的要求,他强调,要尊重本土教育根基,传递优秀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基于当地老师的个性特长和环境因素,开展具备持续性和延展性的交流模式,让洒在这片沃土的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带动生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带着真诚去帮扶,特区教育的基因就一定能植根于巴小教师的心灵。”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刘雨晴 安红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