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助推阅读方式变革的智慧碰撞。
这是一场重塑孩子阅读成长的思想盛宴。
随着智能化、大数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教育事业也持续着深化改革的进程。当“阅读是最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在新时代,如何重新定义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给孩子有生命力的阅读教育,如何培育好少儿阅读市场、满足全国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成为重要课题。
12月9日至10日,以“阅读重塑教育生态”为主题的2017“教育的未来”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学者、家庭教育专家、著名作家、全国语文名师、知名校长、阅读推广人齐聚一堂,热议“阅读与教育的动态博弈”,“以书为媒、构建阅读教育生态”,“教育变革时期阅读的思与行”三大议题。100多名少年儿童代表在论坛上,现场聆听名家名师对于阅读助力成长、改变人生的真知灼见,在名师名家的指引下,体验阅读的乐趣与幸福感,探索如何开启智慧阅读的大门。
调查显示:童年阅读呈现三个现象
论坛上,发布了一项题为 “阅读呼啸来袭,您准备好了吗”的问卷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的著名栏目“知心调查”,在平安人寿“少年读书说”公益阅读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在今年11月,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群体开展的,调查覆盖34个省、市、自治区。10万余份的有效问卷显示:孩子需要有生命力的阅读教育。
调查显示,童年阅读有三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大多数的孩子喜欢阅读,但是却没有时间阅读。根据调查,74%的孩子“喜欢”和“非常喜欢”阅读,仅有23.52%的孩子对阅读感觉“一般”,1.64%的孩子“不喜欢”阅读。
然而有超过一半(50.59%)的孩子表示“学业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还有孩子抱怨“不知道看什么书”(35%),“爸妈推荐的书枯燥难懂”(21%),“看书太累”(18.43%),“周围没有读书气氛”(9.35%)。
当我们问孩子是否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超过90%的孩子都回答“希望”,仅有7%的孩子“无所谓”,不到1%的孩子“不希望”。
可见,渴望阅读却没有时间俨然成为孩子们面对阅读的主要矛盾。
第二个现象,是孩子期待“我的阅读我做主”,家长却对孩子的选择深感忧虑。
在问到孩子们“你对阅读的期待是什么?”时,53.98%的孩子希望“读自己喜欢的书”,43.62%的孩子希望“学校开设阅读课”,43.34%的孩子希望“多些阅读的时间”,39.61%的孩子希望“学校常举办阅读活动”,39.42%的孩子希望“爸妈也要多阅读”。
家长和教师却对孩子的自主选择存在深深的忧虑。60.61%的教师和44.06%的家长表示孩子在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新媒体冲击大,喜欢玩电脑、手机”;56.38%的教师和38.78%的家长表示“孩子总是浅阅读,读漫画、笑话,不爱看经典”。
当前,阅读遭遇新媒体冲击、浅阅读,成为老师、家长忧虑儿童自主阅读的两大榜首问题。
第三个现象,是“选书难”成为孩子、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迷茫。
选书是阅读的第一步,书本的选择会影响孩子阅读的其他环节。35%孩子认为“不知道看什么书” 是阻碍他们阅读的重要原因;47%的教师认为“阅读书目多,学生差异大,不知道如何选书”是他们阅读教学的困扰;35%的家长也反映“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
显然,“选书难”已经成为孩子、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迷茫。
阅读教育存在三大痛点
此项调查还显示,阅读教育面临三大痛点。第一个痛点,是阅读教育环境越来越好,但是阅读辅导力量远远不够。在调查中,超过70%的学校有自己的图书馆,60%的学校给孩子推荐了阅读书目,40%的学校布置了阅读环境,比如悬挂名人头像,粘贴名人名言,孩子们的阅读教育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然而,相比之下,阅读的辅导力量远远不够。调查发现,只有38%的学校开设了阅读的相关课程,只有近28%的学校定期开展阅读活动,只有不到20%的学校对老师进行了阅读教育培训。
第二个痛点,是阅读教育分量加重,但教师困难重重。
随着高考改革、部编版教材的推出,阅读在教育中占的分量大大增加,对老师的阅读指导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调查显示,老师对自我阅读教学能力的评估不容乐观。认为“自己阅读能力不错,能胜任教学”的老师只占40%,另有40%的老师虽然阅读能力还可以,但阅读指导欠缺方法,无法顺利指导学生阅读。还有15%的老师认为自己阅读能力不够,阅读教学非常费力。
同时,将近一半(47%)的老师不知道该给孩子推荐什么书看,近一半(46%)的老师反映“家长对阅读的作业不配合”,还有老师反映“没有时间精力研究教学”“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这些都不利于老师对孩子进行生动的阅读指导。从整个教师队伍来看,教师阅读教学能力急需提高,才能更好地满足阅读教育的需求。
第三个痛点,是家长对孩子阅读的认识很高,但是行动很差。根据调查,对于孩子的阅读教育,家长集中表现在“两个知道,四个不知道”。即:家长对阅读的认识很高,89%的家长知道阅读对孩子一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85%的家长知道教育改革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要求提高了。
同时,超过一半(55.83%)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阅读兴趣”;35.14%的家长“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34.06%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分配孩子阅读时间”;28.88%的家长“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阅读”。
阅读教育要有生命力
针对当前阅读教育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提升阅读教育水平,需要建立阅读教育的生态化系统支持,调整阅读产品结构,加强校园阅读服务。
他表示,面对呼啸而来的阅读,无论家校都准备不足。仅从出版角度说,童书供给要和实际的市场需求对接,要大力提升阅读服务。
“2006年以来,少儿图书出版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增幅均超过整体图书市场,少儿图书零售市场的品种达到25万多种,成为市场领跑者。而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老师们依然不知道分级阅读、学科阅读该如何做,少儿图书除了在零售市场以不断降低的折扣销售外,很难进入学校成为教育资源。”李学谦说,供需脱节造成学科阅读无书可读的现状,未来必须在调整阅读产品结构和加强校园阅读服务两方面下大工夫。要着力建立满足校园阅读需要的校园读物产品群,要为学校提供关于阅读的综合解决方案。
调查报告也给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学校阅读教育,既要显示实力,更要注重活力。调查表明,超过70%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但许多孩子表示“图书馆阅读氛围很冷清”“看不懂图书馆的书”。
要给孩子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提升其阅读的欲望;学校的阅读教育光有实力不够,还要激活阅读设施,给老师做培训,使阅读老师能对孩子进行有效辅导,让图书馆、图书角变得人性化、有温度。
二是家庭阅读教育,既要舍得花钱,更要学会用心。调查中,85%的家长都舍得花钱给孩子买书,30%的父母还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了专门的阅读空间”。但仅有41%的父母用各种方式陪孩子一起阅读,多数家长陪伴孩子的阅读能力较低。
陪伴孩子阅读,父母舍得花钱,更要学会用心。要关心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情绪;在孩子阅读的时候,自己也坐下来专心地读书,做孩子的榜样;和孩子一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和成果。
三是社会阅读教育,既要出好书,还要讲好书。童书出版不仅要出好书,更要讲好书。出版社要多出版一些孩子喜欢的图书,比如中少总社的百万童书《植物大战僵尸》,将指尖游戏转化为纸质媒体,既满足孩子的游戏爱好,又养成了孩子阅读的习惯;又如《我爱读古诗》,将专家的声音和文字阅读相结合,专家读得生动准确,孩子在听与读之间就能掌握古诗的精华。
如何讲好书呢?可以邀请作者、绘本老师和孩子们喜欢的人物经常到孩子们中间讲书。比如浙江东阳外国语学校的校园里,就挂着著名作家曹文轩、梅子涵、张之路进校辅导孩子阅读的照片,让孩子耳濡目染爱上阅读。社会也要多举办一些适合孩子情趣的阅读活动,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专家说: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终身阅读
论坛上,多位教育学者、著名作家、全国语文名师、知名校长、阅读推广人畅所欲言,从阅读改变人生、终身阅读、加强学科阅读、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流等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读书有独立的价值,读书本身就是目的,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灵魂饱满幸福充盈的人。想要学生多读书,学校的校长、老师们首先要读书,校长成为老师们的领读者,老师成为家长、孩子们的领读者,家长成为孩子的领读者。
“无阅读不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认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在本质上是和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学生真正拥有了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他一生就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阅读将成为伴随他一生的习惯。要大力发展学科阅读,给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学科阅读书目,通过书籍把孩子们带到每个学科的世界里去。
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表示,阅读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经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外表和内心,“只有阅读我们才能成为顺利到达天堂的人”。他说,现在中小学校的阅读教育尚需要专业引导,要倡导读好书、读经典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说,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要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
“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书香校园是书香社会的基础。”儿童阅读专家、语文教育专家王林表示,阅读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我们所认识。阅读将如何改变教育的生态?首先,阅读将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拉大语文教学的框架,提高教学的效力,改变语文教学的沉闷;第二,阅读将改变校园的文化,图书馆将成为学校的智能中心,也改变了老师专业成长的方式;第三,阅读将改变家庭文化。让父母重拾书本,让亲子阅读成为必需。要通过学校去推动家庭亲子阅读的文化,让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阅读。
建设书香校园 为孩子成长插上阅读的翅膀
谈论阅读的时候,离不开朗读、朗诵。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宇红、深圳市朗诵艺术家常务副会长项飞做了诵读示范,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把书送给孩子吧》《爱莲说》。来自深圳市荔园小学的孩子们深情演唱了《云在青天,书在手》,用歌声表达他们心中的书香校园。
深圳市南山区在少儿阅读教育上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介绍了南山推动阅读的实践和经验。例如,对全区所有图书馆进行设计,区政府一次性拨出6000万元改造了南山所有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地标建筑。融合纸制阅读和线上阅读,通过阅读问道、阅读培根、科学阅读、创新阅读4个渠道,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则介绍了北京海淀区为教师建立了敬德书院,引导教师读四书五经、唐诗等,构建教师和学生的阅读环境,并在中小学引入分级阅读体系等相关阅读教育的经验。
深圳市荔园小学校长黎新风介绍了该校开展阅读教育的实践探索。他提出,要以多元教育的理念为引领,重构校园阅读生态,实现生态阅读,注重读者与书籍的互动;要重构课堂,拓展阅读边界,彰显阅读的个性,改善学校的阅读生态。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百班千人总导师周益民介绍了 “百千大阅读”开展情况。他说,“百千大阅读”是一群有情怀、有梦想、有担当的儿童阅读者借助网络平台联合出版人发起的致力于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教育公平的学习共同体和创意读写项目。在2016年的世界阅读日,海峡两岸包括马来西亚的17位导师邀请全国的100个班级1000个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刚刚结束的第十期全国有1907个班级、92731名师生参与,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活动反馈良好。“百千大阅读”紧扣统编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主题做文体,阅读策略为依据,精心编选优秀作品,打通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和快乐阅读。
【读特新闻+】
“教育的未来”系列教育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先后探讨了“孩子期待的教育”“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成长”等话题,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校长、少年儿童代表参与,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见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