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核心引擎 共建世界级湾区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系列评论之四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07:5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三江汇流,八口入海,伶仃洋畔浪潮奔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既是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先手棋,更是丰富“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战略定位。

45载经济特区奋进,深圳以3.68万亿经济总量、6.46%研发投入强度、32年外贸出口全国第一的硬核实力,扛起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时代担当。从深中通道飞架珠江口,到河套实验室破解量子密码;从前海制度创新辐射全国,到光明科学城跻身全球科研高地——深圳以“硬联通”缩短时空距离,以“软联通”打破制度壁垒,以“智联通”点燃创新之火,以“心联通”汇聚天下英才,书写着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史诗新篇。

“硬联通”筋骨相连,锻造“一小时生活圈”。深圳以“交通强市”战略为牵引,聚焦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构建起“海陆空铁”立体化交通网络,推动大湾区空间距离从“地理分隔”向“时空一体”跨越。作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将珠江口东西岸通勤时间压缩至30分钟。通过万顷沙支线连接,广州南沙也将加入“朋友圈”。此外,轨道建设方面,广深港高铁实现1小时直达,深江铁路、深汕高铁加速推进,与香港西九龙站形成“轨道上的大湾区”……一系列“硬联通”,让大湾区变“小”了,交通更加便捷;更让大湾区变“大”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软联通”突破制度壁垒,前海河套动力强劲。制度型开放是湾区融合的灵魂,更是“一国两制”的生命力所在。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公布,赋予前海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更大机遇。近年来,前海对照国际标准和水平,强化整体设计和系统集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投资、贸易、金融、监管、法治、人才等多个领域的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前海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河套方案”。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具有“一区两园”的跨境、跨制度、国际化的特殊制度通道优势,它通过一次次制度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探索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深港协同创新机制”。前海与河套,如同大湾区制度创新的“双涡轮”,驱动规则“软联通”转化为发展“硬实力”。

“智联通”聚合创新资源,光明科学城点亮大湾区“科技之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置于核心地位。深圳充分用好特区立法权,通过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为大型科学基础设施集群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探索法治化路径。作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在建运营数达22个。光明科学城连续3年入选全国科技城百强榜,排名从第24名跃升到第7名。未来,深圳将以光明科学城为抓手,在跨城市、跨体制的科研协作机制、成果转化上进一步形成突破。

“心联通”厚植人才沃土,开放生态激活“全球智慧”。深圳高度重视大湾区人文交流,举办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在教育领域,深圳与港澳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学生交换项目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进一步看,从便利港澳青年来深发展的系列举措,到国际人才服务体系的优化,深圳正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圈,成为吸引全球智慧的“超级海绵”。这不仅为深圳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更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推动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实践。

潮涌珠江,共赴星辰大海。肩负“黄金内湾”战略支点的深圳,必以“硬联通”筑基,以“软联通”破局,以“智联通”领航,以“心联通”聚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航程中,粤港澳共绘“世界一流湾区”的壮丽画卷!

编辑 李斌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