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赞美建筑
张秀枫
2020-10-24 08:09

《大建筑师》 刘元举 著 漓江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大建筑师》是一部严肃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书写的对象专业性很强甚至枯燥乏味,对受众的选择和阅读耐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也都是严峻的挑战。这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

作者刘元举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写作冒险。作品以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厚重感完美融合地呈现了新中国自己培养、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建筑师,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地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书写了英雄的传奇和辉煌的篇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陈世民“这一个”有血有肉、有歌有哭大建筑师的典型形象,也详略得当地描绘了袁镜身、程文生、曹大澄等新中国建筑事业的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群像,说它是一部文学版波澜起伏、壮阔坎坷的新中国建筑史似不为过。题材的独特性,在新时期纪实文学的版图里,具有开彊拓土的意义和填补空白的价值。

刘元举没有停留在廉价颂歌的肤浅层面,而是真实地书写了第一代建筑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蜕变的“苦难历程”。旧有体制的掣肘、身份转换的阵痛、产权辨析的尴尬、与国际接轨的曲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再造等等,都经历了“浴火重生”,用陈世民的话说,就是为了“梦想”而“挣扎”。第一代建筑师们孜孜矻矻地奋斗拼搏,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艰辛复杂,也折射了时代前行的坚忍沉重。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陈世民是个公认的“工作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像一团火,永远熊熊地燃烧。他曾三次创业,到了耄耋之年,仍然老当益壮地驰骋在一线,“老骥何需伏枥”?他历经体制内、股份制和民营完全不同的环境,在充满风雨雷电的时间和荊棘丛生的空间里行走,其中的艰难复杂曲折和创痛,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不被打垮而昂然挺立、奋勇前行。陈世民百折不挠、英雄不屈的拼搏,昭示了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勇作“排头兵”的时代精神。

陈世民具有渊博学识和创造性思维,建筑与环境、与人的关系,建筑的现代化、美感和民族化,“建筑是人学”和“建筑首先是商品”等诸多识见独树一帜,走在了时代前沿。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事业的权益,六十多岁仍以永不服输的劲头在加拿大打赢了官司,赢得的不仅是个人的身前身后名,而且彰显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风范和执着奉献的精神。

陈世民不仅是建筑师、设计家,而且是实体公司的缔造者、组织者和奋战在建筑工地和室内装修的实干家,是一位难得的“全能运动员”。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陈世民惊人的适应能力。遇事不是一根筋地死磕到底,而是既坚持原则又能灵活调整,与环境友好握手,与世界充满善意合作,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也是他事业有成的“密码”。深圳蛇口的南海酒店、深南大道上一座座里程碑式的建筑,以及北京、西安、重庆和海外的众多建筑作品,见证了陈世民惊世骇俗、难以企及的伟大成就。

刘元举以平视的眼光,把陈世民作为一个情感丰满、个性鲜明的普通人来塑造。他善良、诚实、正直,吃苦耐劳并且苦中求乐,灵魂干净,道德高尚,同时,他也会脾气暴躁地发火,情绪失控地骂人,也会在兴奋或委屈时躲在角落里暗自饮泣。鲜明的性格刻画使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为人物“雕像”时,作者除了正面发力,还使用了其他艺术手法。从领导、朋友、媒体和家人眼中“他者”的多视角强化主人公的形象;从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个性;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而饱满。多种艺术手法的交织运用,把陈世民的奋发有为、科学精神、胆识智慧、气质风貌和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不讳美不隐恶是纪实文学的基本品格。作品对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具有痛感地发现和严肃认真地剖析。此外诸如对“怀旧”的正名与对“喜新”的辨识等,也均具强劲的诘难力量。独特的洞见、锐见和灼见,体现了作者的勇气、良知和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忧患意识。

《大建筑师》的结构颇具匠心,显示了作者驾驭长篇文本的娴熟和圆润。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中轴为顺序、传统呆板的线性叙事窠臼,代之以从陈世民生命中重要的转折、开始创业的元年即1980年开篇,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时代的巨变紧密纽结。当全书进入高潮时,作者果断地将叙事拦腰宕开,使用倒叙和插叙,回望了主人公的童年、青春和成长。时空切换中,俯拾流云逝水,往事一件跟着一件,话题一个连着数个,故事缤纷,感慨万千。作品的最后,以陈世民一生成就为“分中心”,条分缕析、总结式地再现主人公一系列的成就。起承转合的跳跃,别开生面的建构,引人入胜,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内涵。

刘元举先生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亦对建筑和音乐迷恋沉潜多年,在简洁清朗的叙述和充满知性和理性的议论中,注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字里行间洋溢着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的美感,既扎实厚重又有灵动之气。

编辑 秦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