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里的深圳 | 一方舞台,深圳原创舞剧闪光

晶报记者 张羽淳 林菲/文 受访者供图
08-27 10:23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深圳以舞剧为笔、以舞台为卷,书写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篇章。

四十五载风云激荡,深圳经济特区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奇迹,更在文化沃土上结出繁茂果实。深圳以舞剧为笔、以舞台为卷,书写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篇章。在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上,深圳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创作理念,让一部又一部匠心雕琢的艺术精品,在舞台的聚光灯下,演绎出深圳的新时代风貌。

近两年,随着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从国内“火”到海外,斩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深圳舞蹈再一次被关注与期待。深圳市舞蹈家协会驻会主席林树森表示,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生活的艺术再现。尤其是舞剧,集思想、技术、叙事和美学于一体,近些年受到大众追捧。虽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舞蹈事业基础薄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一批专业舞蹈人员来到深圳,深圳的舞蹈活动数量、种类和从事主体日益丰富,1990年代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深圳开始了在舞剧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用舞蹈诠释夸父的精神

1998年,当时的深圳市委宣传部策划了舞剧《深圳故事·追求》。经过长达两年的打磨过程,几易其稿,于4月22日进京公演,为全国文艺调演打响了头炮。现任深圳艺术学校党总支书记黄启成曾是《深圳故事·追求》的主演之一,在剧中扮演“夸父”。回忆起当年的拍摄经历,他依旧历历在目。

那时,黄启成是总政歌舞团的主要演员,1997年5月,《深圳故事·追求》的执笔编剧岳世果找到他,说深圳有个舞剧想请他来演,但剧本几易其稿,直到次年的5月才定型。而这段时间,黄启成陆续接到了三个作品的邀约,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深圳故事·追求》,“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用舞剧的形式将这种现实的题材搬上舞台,它富有新意,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扮演“夸父”这个角色并不容易。“夸父是神话中在洪荒大地上追逐太阳的人物,而舞剧中的故事发生在高度符号化的现代都市,两者存在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巨大鸿沟,如何让神话符号承载改革开放的当代叙事?”黄启成称,他只能和导演应萼定一起琢磨。来深圳后,他一心扑在作品上,不管在排练厅还是在家,有空就对着镜子揣摩、练习。他发现,解决时空逻辑的断裂感,最重要的是让观众领悟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是始终流淌在深圳人血液里的。

“太阳在东方文化中始终象征理想与真理,夸父本质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于是,黄启成在表演时力求赋予“夸父”全新的时代灵魂——去破传统舞剧叙事的理念,去立现代舞蹈语汇的表达,去传时代需要的精神。他说:“我的身体就是时空隧道,我的动作就是古今精神的纽带,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舞蹈,更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精神基因在当代的链式反应,最终实现一个人追赶太阳到一座城照亮时代的叙事华章。”

在北京的4场演出,黄启成饰演的“夸父”富于雕塑感而又充满坚定的力量,每次出场都博得满剧院的观众喝彩和热烈鼓掌。在北京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多位领导、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深圳故事·追求》像是一道闪电,瞬间划破了中国舞剧的天空,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后来,黄启成就留在了深圳,继续追逐“太阳”。他说,就像夸父最终发现真正的太阳不在天际,而在自己奔跑时摩擦产生的火光里,深圳为他提供的不只是舞台,更让他这样的创作者拥有创造当代神话的机会。

▲1998 《深圳故事·追求》 剧情梗概:讲述3个打工妹在深圳急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命运和心路历程。夸父逐日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里却被首次创新提炼成一种代表不断追求、勇于开拓的精神元素,贯穿在3位来深打工妹历经艰险却自强不息的生活中。 荣誉: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颁奖大会的“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奖”“文华舞美奖”“文华表演奖”等四项殊荣。

英雄与凡人互相成就

2022年,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横空出世,从“破圈”到“出海”,掀起艺术狂潮。舞者常宏基在剧中饰演一代宗师叶问,这是常宏基第一次担纲男一号。为了演好叶问,常宏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叶问是我的童年偶像,没想到演他会这么难。”常宏基坦言,自己没有咏春基础,“光学拳就花了一年多时间,最难时每天练习6个多小时,身上磕碰淤青都是家常便饭”。

与成熟的舞者相比,彼时的常宏基只有20岁出头,缺少很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从最初的模仿叶问到“走入”叶问,常宏基经历了一段探索的历程。

“一开始我觉得要帅,一定要够帅,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我现在觉得他就是一个平凡英雄,包括剧里的每一个角色,最后都是回归平凡。”一开始,常宏基从“叶问”外在形象开始模仿,通过影视作品揣摩不同年龄段演员的表演方式、细微的表情变化。“最早我们去佛山采风,从他徒弟口中听到关于他性格的描述,无非也只是‘沉稳’‘社恐’这些标签,他的内心其实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从仰望叶问到“走进”叶问,常宏基通过一次次的演绎,逐渐走入了这个角色的内心。“如果说之前的那是表演,现在已经不能算表演了。我从站在舞台上那一刻起,就觉得自己就是‘叶问’,这更多的是一种信念感。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不再被这个角色掌控,而是自己在掌控这个角色。”

舞剧中有一个场景,对于“猪肉荣”的离去,“叶问”放声大哭。常宏基一开始不解,“叶师傅应该是哭不出声的。”一次,由于家人的离世,常宏基听到了父亲掩在被窝中的抽泣。那一次,常宏基终于明了:“一个男人,你只能听到他的声音,但那种钻心痛苦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在众人面前他必须坚强、压抑、克制,但四下无人之处,他也是一个平凡人。”常宏基表示,每每演到“猪肉荣”离世的那一幕,他根本等不到“猪肉荣”躺在地上的那一刻,眼泪已经在眼里面打转了。

2022年底,《咏春》在深圳首演,2023年3月,《咏春》启动全国巡演,走向全国、全世界,所到之处无不刮起“咏春热”,目前已在51个城市62个剧院演出近265场。现在的常宏基施展出咏春拳时不再是紧张踩点,而是收放自如、细腻深入,展现出“在舞台上,我就是叶问”的自信,角色与演员的双向奔赴,英雄与凡人互相成就。

▲2022《咏春》 剧情梗概:该剧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打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荣誉:荣膺2024年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入选2025年1月《中国新闻周刊》2024封面人物年度文化传播;荣膺2025年5月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打造中国舞台上前所未有的形象

深圳原创舞剧《深AI你》凭借肢体语言探讨科技伦理与情感连接命题,2022年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同年12月开启深圳跨年公演。

作为首部人工智能题材的舞剧,它不像其他现实作品是有原型作为参考的。《深AI你》可以说要全凭想象。佟睿睿直言她就是想打造一个中国舞台上没有出现过的舞台形象。“它应该是机器的外表,又有一定的温度。从造型、妆面,我们都做了很多细致的设计,基本上在一个造型里面融合了多种想法,最终才成为舞台上的形象。”

在排练过程中,演员们做了大量的街舞训练,佟睿睿说是利用街舞让演员们重新认识身体。“相当于把身体拆解之后再重组,去尝试POPPING(震感舞)、BREAKING(霹雳舞)等等舞种,重组和编制以后的身体产生的另一种反应让演员们玩出了很有意思的语言特质。”

饰演AI陪伴的其中一位女演员秦熙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在职研究生,“如何演得那么像机器人?”秦熙表示,在排练前,她走访了深圳多家科技公司,发现现在的机器人完全是仿人类的,动作很丝滑。但是在舞台上,她认为应该让大家一目了然地区分出人和机器人的区别,所以在动作上有刻意保留顿挫感,再加入街舞的元素,反复地去推敲,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不断去打磨,去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然后去寻找一种新鲜的语言,这个过程让秦熙觉得非常有意思。

看着海报上紧贴皮肤的服装,记者问道:“穿着它不热吗?”秦熙直言很热,联排的时候需要从早上9点穿到晚上10点,因为穿起来非常紧,加上舞台上散发出炙热的灯光,出汗是在所难免的。“对于演员来说这都太习以为常了,我的习惯是提前就要跟服装建立一些关系,不能临上场再穿,我要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2023年3月31日,《深AI你》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拉开首演帷幕,被观众盛赞“深”入人心、值得一看!“随着AI已经渗透到深圳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部作品提供的不是对未来的答案,而是路径,是入口,中国应该从深圳走向未来。”佟睿睿说。

▲2023《深AI你》 剧情梗概:该剧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情感交互为主题,通过未来世界中幼年丧母的小海与AI陪伴机器人共同成长的故事,展现情感依赖与程序设定的深刻冲突。 荣誉:2022年9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入围终评作品名单出炉,舞剧《深AI你》入围终评作品名单。

不断打磨作品,传递坚定信念

大多数人是从2019年《舞蹈风暴》这档节目中认识年度总冠军胡沈员的。2023年,胡沈员创建深圳当代舞团。

《敦煌归来》是胡沈员工作室创作的第一部舞剧作品。说起这部剧的创作起源,胡沈员称,团队很早就选定了敦煌这个传统题材,他想做“一个人间的敦煌”,不做飞天,不做敦煌舞蹈。于是,他们不停地去感受、找资料。“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提到了‘信使’,他们在敦煌和长安之间不停地有书信联系,向朝廷报告当地的艺术、贸易、商贸等。我从这个角度再去找的时候,就发现了高进达这个信使团的故事,当时敦煌跟长安已经失去联系大概六七十年了,他们却还在坚守着,这件事情打动了我。”

2024年8月,《敦煌归来》在深圳首演,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反馈。作为一个主打“听劝”的主创团队,胡沈员带领深圳当代舞团对作品展开了细致深入的修改调整,不仅在众多角色的塑造上进行了更细节的设计,更突破性地以现当代舞的理念和表现手法进行重构,在舞剧的叙事及呈现风格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当《敦煌归来》2.0版本再次回到深圳演出时,改动幅度达到了80%。“服装、道具、音乐都有改动,这几乎是重新做了一部剧。”胡沈员说道。

胡沈员称,《敦煌归来》传递的是一种温暖,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不灭的精神。“我希望大家在看完这部剧以后,可以更加对自己的生活有期待,有坚定,也对自己的理想不放弃。”

2025年年初,《敦煌归来》启动全国巡演,为期4个月,覆盖深圳、福州、珠海、南宁4座城市的9场巡演,以超万人次观众、逾九成票房表现,让“敦煌风”从深圳吹向全国。这场艺术远征的背后,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彩实践。

这些作品的勃发,得益于深圳“文艺深军”战略的深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育青年人才,更以“科技+艺术”的融合基因,为传统注入未来感。从各大文化节的土壤培育,到国际舞台的巅峰绽放,深圳正以原创之力,让文艺“高原”之上耸立起座座“高峰”。

▲2024《敦煌归来》 剧情梗概:舞剧《敦煌归来》以晚唐时期的敦煌“信使团”为故事背景,联结家国文化与千年古城之间的情感纽带,演绎了一段关于信念守护,灯火延绵,爱与归思的故事。 荣誉:2024年7月,《敦煌归来》成功入选重点创作目录项目(支持类)。

其他深圳原创舞剧

1993

《一样的月光》

剧情梗概:以特区发展为创作底色,展现改革开放初期城市与个体的精神风貌。

荣誉:获第二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2008

《大围屋·雪娘》

剧情梗概:我国首部以客家大迁徙为题材的大型原创舞剧,通过讲述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客家人筚路蓝缕、开山辟壤的壮阔历程,呈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

荣誉:荣膺广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音乐舞蹈类一等奖,是深圳地区原创文艺精品代表作之一。

2017

《弟子规》

荣誉:成为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获奖剧目,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巡演,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19年“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入选2020年“全国五大优秀案例”。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张羽淳 林菲/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