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徐松明:规划统领 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可能

徐松明
08-27 07: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图片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发展蓝图之际,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的重要节点。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这片仅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均产值达18.42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城市首位。45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思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有限空间创造了无限可能,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一、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引领城市超常规高质量发展

45年来,深圳坚持规划统领、超前布局,以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塑造了“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前瞻引领了深圳超常规、高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国内唯一依据规划建设起来的超大型城市。1986版总体规划奠定了组团发展格局,以原特区内作为规划范围,首次确立了带状组团空间结构,前瞻预测了城市超常规发展的可能性,规划预控福田中心区,超前布局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网络。1996版总体规划开启了特区一体化进程,将规划范围从原特区内拓展到全市域,确立了以原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的组团空间结构,对全域城市空间配置进行统筹安排,为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版总体规划率先提出了内涵式转型发展,在特区发展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提出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空间发展策略,引导城市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集约。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深圳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首次实现了全域全要素“多规合一”,将规划范围拓展到陆海全域国土空间,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海等全要素保护与利用,围绕调结构、提品质的核心目标,明确了优民生、增居住、强工业、控商办的空间策略。以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优化重构“多规合一、多层细化、多域示范”的城市规划体系,系统构建“三导则+三通则”的城市风貌和建筑品质导控体系,完善山边、河边、湖边、海边“四边”美感,城市规划体系更加完善。

二、始终坚持改革突围,创新走出一条集约内涵、安全韧性的超大城市发展新路

深圳是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四十五载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土地改革驱动时代巨变的壮阔史诗。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在土地管理领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有力支撑了城市发展奇迹,也为国家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供了诸多深圳经验。率先拉开中国土地改革大幕。1987年12月1日,深圳在全国敲响了土地拍卖“第一槌”,开创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先河,我国首次实现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土地使用制度迎来了有偿、有限期、公开竞争的革命性突破,直接推动了1988年国家宪法修改。率先破局存量发展难题。2012年,深圳最早迈入以存量土地为主的发展新阶段,创新构建了一套“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公益优先、利益共享”的存量用地盘活“深圳模式”,出台了全国首部城市更新条例,首创土地整备模式,为全国存量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制度样本与实践范例。率先重构空间治理范式。2020年以来,依托国家赋予的综合改革试点,深圳创新推进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改革,二三产混合利用、地上地表地下分层设权、产业用地提容增质、土地联动高效审批等多项改革实践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3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若干措施》,提出二十条极具含金量的改革支持举措,为深圳量身打造了一套前瞻引领、系统集成的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综合方案。率先打造安全韧性城市。整体优化城市安全空间布局,构建分类分级的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统筹“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系统提升水、电、气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韧性水平。依托科技手段筑牢地质安全防线,加快建设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构建覆盖基础调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的全周期防治体系。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温度、有活力、有特色的人民城市不断出新出彩

始终将打造温暖舒心、便捷高效的幸福宜居城市作为奋斗目标,以科学规划领航、集约用地提效、精细设计添彩,高品质筑造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努力建设居者悦、远者来、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深圳。生活空间更加宜居舒适。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化提升“好房子”规划建设标准,持续加大优质居住用地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科学有序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标准,高品质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市民美好生活可感可及。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遵循“产城融合、集聚创新”理念,规划建设“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20大科技创新集聚区”,大力实施低效用地盘整和非核心非法定功能用地调整,推出一批集中连片区域面向全球招商,确保只要是好项目都能落得下、落得好、落得快,支撑“工业第一城”向新向上。城市特色魅力更加彰显。大力弘扬科学、人文、艺术精神,坚持像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城市空间,实施精细微小品质营城计划,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大沙河生态长廊等成为网红打卡地,随处可见的精品建筑、精品街区、精品设施成为别样的城市风采。

四、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让高密度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更可亲近、可感知、可互动

坚定不移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深圳。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勇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赋予的光荣使命,2024年11月,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正式揭牌,成为首个落户深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实施“红树林+”行动,开展自然科普教育、自然生活节等系列活动,推动红树林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凝聚全民爱绿护绿增绿意识。生态绿美画卷全域铺展。大力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游憩骨架,“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加快打造,绿道、碧道、骑行道、步行道串联成网,全市累计建成远足径超420公里,绿道超3600公里,碧道超900公里,骑行道超300公里,踏绿穿林、溯溪环湖成为市民生活新风尚。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价值转换相得益彰。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地、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批专项规划,全市自然分布的陆生脊椎动物114科551种,野生维管植物209科2234种,荣膺全球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创新“两山”转化深圳路径,敲响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全国“第一拍”,碳汇全链条交易获评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五、始终坚持陆海统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动力更强、魅力更显、海味更浓

牢牢把握党中央赋予的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大战略机遇,统筹谋划推进海洋经济、科技、文化、生态和国际合作全方位发展,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大力培育壮大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建成华南地区大型船舶维修改造基地,建成“5G+卫星”空天地一体海洋网络体系;挖掘“三湾一洋”无限潜力,推出一批邮轮游、游艇游、海上游产品。持续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全市涉海市场主体增长至11万家。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更具成色。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四,国际班轮航线增至275条,累计开通组合港内陆港62个,港口LNG接卸量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小漠国际物流港正式开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各涉海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机构高校合作,一体化推进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规划建设,引进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全市涉海创新载体增加至86个,集聚海洋领域院士11名。滨海城市生活魅力凸显。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实施西部海岸带活力风貌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沙滩浴场品质提升,大鹏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海洋文化周、中国杯帆船赛等海洋文体活动精彩多元,200公里滨海骑行道基本贯通,小梅沙等海滨空间焕新升级,市民尽享滨海城市独特魅力。

六、始终坚持追求卓越,用数智化、一体化、国际化引领驱动全球标杆城市建设

前瞻谋划科技革命和全球竞争时代下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以空间数智化、区域一体化、城市国际化打开城市全新发展空间,创造无限发展可能,加快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创新推动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把握人工智能、机器人科技发展浪潮,探索制定人机友好型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构建机器人友好城市空间治理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域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打造涵盖“空中、地面、地下、海洋”的四维时空数字底座,拓展“空间+AI”多元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对低空经济、智能无人体系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快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加快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携手香港共同研究深港2050+城市发展愿景,高水平规划建设前海、河套等战略平台,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联合东莞、惠州编制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重构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引领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编制实施深中一体化空间协同规划,规划建设深大城际、深惠城际、穗莞深城际、深珠通道等一批战略通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推进城市全域国际化建设,首创国际化街区建设体系,高质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化配套设施、优良环境品质和开放包容氛围的街区。充分用好国际红树林中心、海博会、渔博会、深港双城双年展等重大平台,深入开展城市形象全球推介,“鹏友圈”不断拓宽,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面向未来,深圳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锚定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立足全球标杆城市的战略定位,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快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奋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徐松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