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识创作始末 ——访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成朝晖

读特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孙兴伟
2020-10-21 23:08
摘要

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朝晖设计的作品《技》获评唯一的优胜作品并作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识。

10月20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倒计时50天”启动仪式上,大赛组委会正式发布了全国技能大赛标识。此次大赛标识征集活动共收到相关邮件758封,有效作品550余件,评选出优胜作品1件、优秀作品2件、入围作品7件。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朝晖设计的作品《技》(见图)获评唯一的优胜作品并作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识。

标识将中国汉字“技”的笔意与“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主题精神融为一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的多元共融。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构思,怎样的一种理解,设计出这样的一个标识呢?10月21日,成朝晖向记者介绍了她当初设计作品时的一些思路。

成朝晖表示,在看到人社部征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识的通知后,她第一感觉就是要先了解技能大赛,了解技能人才,深刻理解大赛对年轻人、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了相关政策和资料后,成朝晖把“源•缘•圆”,确定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识创作的串联主线。

成朝晖介绍说,很喜欢采用中国汉字作为创意的源泉,因为汉字本身形意结合,是一种表情的符号,将汉字的“形”与“意”进行再创造,就需要寻找设计定义的内涵与外延,诠汉字之形,表万象之意。作品上部的两线条,代表“长江”与“黄河”,有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华夏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绵延不断。

成朝晖表示,对作品设计的把握,首先是对内涵的准确定位,除了确立视觉传达的良好印象,她更关注内容与内涵之间恰如其分的结合,让汉字的视觉表现更为自由地融于简洁的造型之中,流转出东方的神韵。作品整体为“技”字,凸显的是“技能成才”“技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体现大国工匠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如哲人般思考,如匠人般劳作。” 据成朝晖介绍,这个设计既是回归“哲匠”彰显汉字本体内涵的缘由。同时,也是体现出“哲思匠作”的设计理念。以汉字为东方视觉语言符号,简练、鲜明、直观地表达标识气息,显“哲”与“匠”的生命品质。

色彩表达可以润物无声地传达目标信息。除了设计理念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作品中,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色彩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成朝晖,也将色彩元素和意涵映射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成朝晖介绍,这个标识采用了三个主色系:活力红,代表阳光,寓意阳光与活力、创造与激情;生态绿,寓意现代技能文明大赛的热烈与恢宏、华彩与生态;智慧蓝,代表创造的伟大、技能的广阔。三个主色系的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思想,表达了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

成朝晖说,通过现代、简约的视觉,这个标识诠释了励志、奋进、共享的丰富内涵,标识形意相融,洋溢出热烈的情怀,体现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独特的艺术创意和视觉冲击力。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成朝晖也秉持一颗匠心,努力前行。这些年来,她担纲过2022亚运会标志设计修改专家、2022亚运吉祥物设计修改专家。她也是即将全球发布的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核心图形主创设计者,杭州市城市标志的最终修改者。她还出版了《人间·空间·时间——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平面港》系列、《VI设计》等诸多著作与专业设计教材。获得中国流行色协会2014-2019突出贡献奖、第九届色彩中国——中国色彩文化奖等诸多奖项。

成朝晖希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国家选拔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孙兴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