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钟海:深港携手在河套“跨小河”“拓先河”

钟海
08-26 09: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河套合作区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重大使命。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在国家战略蓝图的指引下,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协同香港积极探索科技制度型开放,全力构建深港协同链接全球的世界级科研枢纽。自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来,河套合作区围绕“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构建与香港及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制度,营造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正在加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河套合作区已落地“海关10条措施”“一号通道便利跨境通勤”“科汇通试点”“鼓励类企业、港人税收优惠”等一批重大创新制度,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5万余名科研人才,取得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等科研成果,河套合作区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载体。集聚国家级科研平台及载体10余个,包括深圳河套学院,合肥、广州、鹏城3个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或科研载体,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2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北京大学深港河套科创中心等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项目,以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2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

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和顶尖科技人才。已吸引18名院士专家、2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河套,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国际战略科学家项目集群、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集群、大型央国企研发中心集群等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攻关集群,落地5家由我国主导建立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来华发展,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领衔落地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

积极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建成香港科学园在内地的首个分园,已落户香港应科院等68家国际化科研机构、企业,服务企业“出海”,促进科技资源双向流动。联合香港园区建设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协作平台,同日揭牌深圳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和港方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深港两地联动国家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形成“三中心一所”的生命健康产业战略协同新格局,促进药械审评、检查、临床试验等规则与国际接轨。打造港澳青年创业平台集群。建成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等5个创新创业载体,孵化空间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承载港澳创新创业青年超1000名。

加快建设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

改革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监管模式。便利科研人员跨境流动,“一号通道”已实现人员、车辆“白名单”通行,河套深港跨境直通巴士通勤时间从50分钟缩短至30分钟;便利科研货物跨境流动,推动“海关10条措施”出台实施,发布公共ERP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生物制品、科研货物、仪器设备等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推动资金要素便捷流动,率先开展“科汇通”试点,解决外资非企科研机构开办资金账户难题,探索跨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推动技术要素加速转化,设立香港高校参与建设运营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国际转化试点平台;推动数据跨境负面清单管理体系落地,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同步,会同香港积极探索实行更加便利的人员出入境、停居留以及科研物资便利流动政策。

营造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科研制度环境。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引进港澳知名高校优势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创新推动河套学院高质量发展,努力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经理制等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面向深港产业界征集2批共70条重大基础科学及工程技术课题。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通过重大成就直接认定、多维积分评价、专家举荐等方式,实现港澳及国际顶尖人才“即来即享”、青年骨干人才“应享尽享”、特殊人才“应识尽识”。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落地鼓励类企业所得税、港人个人所得税“双15%”优惠政策。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打造国际一流中试转化服务平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打造国际一流中试转化服务平台。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建成特种具身机器人、化合物光芯片、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等4个中试服务平台并面向行业开放共享。其中,具身智能矿山机器人中试平台是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累计孵化20余款煤矿机器人产品;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平台参与创新药管线超180条;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平台自主申报专利成果超过15项。目前,正积极筹建高频大功率模组三维封装、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电子光学仪器、人工智能终端测试、智能工程生物、集成电路检测技术与装备等6个中试平台,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的中试服务矩阵已初步形成。

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等一流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国际化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创新;引进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鲲云科技和EDA软件工具研发企业华大九天、国微福芯、九同方等,取得发射电子束光刻机国内首台样机、850nm 25G高速光芯片首次量产;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

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联动湾区、面向世界,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生物医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前沿信息与能源材料、国际科技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出港股“18C”第一股晶泰科技和君圣泰等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鲲云科技、牛芯半导体等101家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提升河套“打粮食”能力。

正如深圳河奔涌向海,改革浪潮永不停歇。4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掀起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如今,深港携手在河套“跨小河”“拓先河”,驱动科技创新时代“高铁”,联动湾区各区域动力车厢、动力源,按照国家规划方向,叠加优势,先行示范,共同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接下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坚持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创资源,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建立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河套力量。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钟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