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校长团来深“求学” 把优质教育经验带回青藏高原

读特记者 李丽 文/图
2017-12-08 14:36
摘要

察隅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白玛建则表示,察隅教育会正视差距,通过“手拉手”活动,从一对一帮扶开始夯实学科建设基础,通过级组长、科组长的持续交流、跟岗,逐步实现学校对课堂的精细化管理,未来察隅学校也将尝试教学教研的弹性化管理制度

“深圳是改革的前沿阵地,教育发展有很多绝招,此行来深学习参访,我们希望能把这里优质的教育经验带回青藏高原。”察隅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白玛建则表示。

12月8日,深圳大学为西藏察隅县学校举办的“校长能力提升班”正式结业,察隅县教体局教育管理干部和该县所有学校校长一行9人参加了此次学习。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参访培训与交流学习,来自高原的校长们收获满满地踏上回程,也将深圳教育的经验和教育工作者的问候一起带回了西藏。

       “手拉手”签约仪式在西湾小学举行

学校“手拉手”实现质量整体提升

学习期间,来自察隅县的校长们还在深大附中、深大师院附属坂田学校进行了跟岗学习,并赴我市多所中小学进行了考察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依照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与西藏藏族自治区察隅县教育体育局11月在察隅县签署的“手拉手”帮扶协议,参访期间,海韵学校与察隅县中学、天骄小学与察隅县完全小学、宝民小学与上察隅镇中心小学、西湾小学与下察隅镇中心小学、福永小学与古拉乡中心小学,在深分别举行了签约结对仪式。签约仪式上,宝安区教育局向察隅县教育局捐赠价值10万元图书。

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积极协调两地教育系统制定了可行方案,细化帮扶环节,最终确定了帮扶重点与帮扶方式。据了解,宝安区教育局已安排专项经费,将不断加大对察隅县教育系统的智力输出、校际结对、学校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教师技能提升等方面帮扶力度,积极探索学生、家庭“手拉手”机制,促进民族团结共融。

宝安区海韵学校副校长彭锐已援藏一年半,此次他作为向导一同回到了深圳。他表示,自己在察隅支教时间刚刚过半,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因地制宜,为察隅教育提供更多的援助。

         “校长能力提升班”结业

借力“智力援藏”推动察隅学校建设

“这已经是察隅县中学和深圳缔结的第二所‘手拉手’学校。”察隅县中学校长布尼玛告诉记者,察隅县当地已经实现了97%以上的入学率,“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下一步需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在全国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突破当地教育瓶颈,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等软实力不足问题,下大力气,借助“智力援藏”的机遇,向教育发达地区学习经验、扩展思路,服务藏区学生,是察隅县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提升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调动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深圳学校是怎么做到的?”上察隅镇中心小学校长江措此行带着问题有备而来。他表示,宝民小学、海韵学校等学校精致高效的课堂、活力四射的社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福永小学集体备课、建立学习共同体等做法,让自己受益匪浅,他希望能将深圳精细化的课堂教学经验带回察隅,构建新型学生课堂引领关系。

这也是察瓦龙乡中心小学校长苏强松第一次来到深圳。他用了“豁然开朗”一词形容此行收获。苏强松表示,自己十分关注深圳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模式。“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深圳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文化标识、发展痕迹、理念展示,课程中内嵌的文化底蕴、生长逻辑都让我眼界变得开阔。这些内容都将助益藏区教育的学校建设,我希望能将这里的经验带回察隅,形成藏区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发展特色。”

察隅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白玛建则表示,察隅教育会正视差距,通过“手拉手”活动,从一对一帮扶开始夯实学科建设基础,通过级组长、科组长的持续交流、跟岗,逐步实现学校对课堂的精细化管理,未来察隅学校也将尝试教学教研的弹性化管理制度,积极调动基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全员化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推动察隅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李丽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