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考核项目,肇庆大超“优秀线”
“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自然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以一项综合指标EI(生态环境指数)考察一个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组成要素中,包括该地区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限制指数。地方的EI指数必须达到“优”,即60分以上,才可以迈过生态文明示范市县的第一道门槛。
肇庆市是广东省“两屏一带” 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区,是西江、绥江等流域上游区,也是岭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维护区域,生态功能地位极其重要。自统计开始,肇庆市的EI指数逐年提高,不仅超过了“优秀线”,而且连续4年 80分以上,2018年更上升至85分,显示整体生态环境理想。
这有赖于肇庆多年来对生态环境的保育。肇庆在2017年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目前报送省的审定方案中,红线面积占全市面积逾五分之一,红线区域不能开发,不能设立建设项目,以保护生态物种以及植被覆盖率。在此基础上,严守耕地红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两条红线,肇庆确保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主导生态功能不降低。
大力添绿,植被覆盖率年年提升
肇庆的地标之一鼎湖山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更是一座生态物种宝库。目前,保护区内生长着约占广东植物种数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就地保护的国家保护动物近20种,仅仅已鉴定的昆虫即达1100多种。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模范,肇庆市努力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自然保护体系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逾13%。
2016年,肇庆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了巩固创森成果,这些年以来,肇庆持续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保持森林覆盖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状况。2017年以来,全市完成造林作业近44万亩,其中森林碳汇造林近10万亩。不仅森林多了,城市绿地也多了,至2019年年底,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近26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5平方米。2020年,中心城区八大公园开放,人均绿地面积再增加。
“绿色肇庆”获得了广泛肯定。根据《珠三角九市绿色低碳建设评估效果(优地指数)》,肇庆市的生态承载力、水环境、提升碳汇能力(包括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满意度等多项指标均优于珠三角平均水平或在珠三角前列。
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个理念一点一滴地渗透到肇庆的经济社会建设中。肇庆新区是肇庆探索“新型城市化”的集中试验区,从规划至建设均贯彻“绿色理念”。如保障充足的蓝绿空间,把岭南山水留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育河道和古树,为候鸟留旧居。
不仅区域如此,全市的建设工作也迈入了“绿色转型”。2019年,肇庆启动国土空间规划,通过计算农、林、水、土等自然资源总量,明确资源利用上限,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将自然资源和开发需求放在同一本“账本”上进行统筹计算,明确资源环境短板和比较优势,提出资源供给总量,划定自然资源利用上限“红线”。
公共消费也强调绿色。譬如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2020年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不低于80%。各地的地标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公益性建筑等按照高于最低等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积极鼓励高校、医院创建“绿色校园”“绿色医院”,推动绿色工业建筑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要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肇庆一直高举绿色发展大旗,“母亲河”西江就是见证。多年以来,肇庆的西江沿线严禁高污染产业进入,严格保护沿线生态,近年更制定《肇庆市西江水质保护负面清单(试行)》,建立一线制度约束。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肇庆大力促进重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从2012年起,市委、市政府明确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1月,重点陶瓷企业实现“煤改气”,全行业积极向绿色生产和智能制造方向转型,为全省提供了示范模板。这些年来,肇庆还大力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压减燃煤锅炉,并大力投入建设公共交通,开通“瓶颈路”,畅通市内交通。
2016年至2019年,肇庆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62%。截至2019年,肇庆“十三五”期间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率逾20%,已基本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广东省“碳减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绿色制度约束,压实生态文明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发挥制度和法治的引导、规制等功能,为绿色发展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肇庆抓住“关键少数”,强化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对领导干部的“绿色成绩”,从2015年考核占比20%到2019年最高考核占比31.02%,并从2015年全市整体考核转变为2018 年分区差异化考核,推进区域功能的协调统一。
翻阅历年新闻报道,可见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督导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各级会议耳提面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压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责任。
2018年,肇庆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任”暂行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环保指标纳入我市年度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综合考评方案,并明确生态环保指标考评的具体要求和“一票否决”情况。
上述《办法》和《制度》结合肇庆实际,突出本地特色,增加了追责情形,如“指使、授意、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不按规定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违法审批河道采砂”“非法采砂”等特色条款,勒紧绿色“紧箍咒”。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群众满意才是最终的答案。“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肇庆市委、市政府深刻明白肇庆人民实现绿色发展的强烈愿望,向全市人民承诺“三个绝不”:绝不以透支资源换取一时的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繁荣,绝不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福祉来换取一时的政绩。
这是一份庄严的承诺。污染防治攻坚战面广线长,题多难解。多年以来,全市上下为了这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披荆斩棘,一步一脚印咬牙向前,一点一滴取得进步,一砖一瓦构建污染防治堤线。
2020年是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在这一年,肇庆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成绩,向全市人民送上了一张答卷:大江大河继续保持优良生态,黑臭水体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进步领先全省,“肇庆蓝”让人赏心悦目,自上而下构筑起 “净土”防线,各级、各部门的绿色发展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
根据测评,近年来,肇庆群众环境满意度持续上升,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共成为肇庆最美底色。
编辑 董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