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乘“深海一号”抵达深圳,曾创造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读特记者 秦绮蔚/文 李忠 苗威 莫荣宝/图
2020-10-13 16:50
收录于专题:聚焦2020海博会

10月13日下午,“深海一号”携带蛟龙号顺利完成2020年度南海专项设备海试第一航段,靠泊深圳,参加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深海一号”是我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自主设计建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用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船长90.2米,型宽16.8米,续航力超过14000海里,具有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配备了满足科学调查及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多种类型、超过300平方米的大型实验室和专用6000米级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同时在节能降噪方面进行了技术设计。

该船不仅可为“蛟龙号”深潜作业提供合适的水下、水面支持,还具备数据、样品的现场处理和分析能力,同时还拥有专门的蛟龙号维护保养机库,可以在室内完成维护维修工作。除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一号”还可同时搭载“海龙”系列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潜龙”系列无人无缆潜水器,具备“三龙”系列潜水器同船作业能力,可充分发挥其在深海科学考察、海底资源勘查、深海生物基因研究领域独特技术优势。

“深海一号”搭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2002年国家“863”计划设立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历时7年,蛟龙号的研制突破了大深度、远距离、多制式、高速率水声通信技术。攻克了深海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操控、精确定位与精细作业关键技术,解决了深海复杂环境下的控制与作业难题,其悬停定位功能为国际大深度载人潜水器首创。创建了我国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陆上测试、潜航员培训、水面支持等深潜作业与检测技术体系,构建了全流程载人深潜作业规程,保障了载人深潜安全运行。

经过4年海试,于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一举使我国成为继美、俄、法、日后第五个拥有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至2017年,蛟龙号先后在我国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区开展了应用下潜,作业覆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区域,深海科技成果丰硕,获取了海量珍贵视像数据资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质与生物等样品,为中国大洋协会深海资源勘探计划和环境调查计划、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科院深海先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等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和装备支撑。

蛟龙号的研制与应用,增强了我国研制深海装备的信心和决心,开辟了载人深潜深渊科学研究新领域,推动了深海浮力材料、推进器等的产业化发展,为我国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蛟龙号自2017年完成海上专项勘查任务后,正式进入大修与技术升级阶段,对配电系统、抛载系统、采样系统、作业接口、导航控制和测深侧扫等几大系统开展性能优化升级,潜水器在复杂环境下的取样能力、近底高精度地形地貌测绘能力、水下目标搜索能力和定点作业等能力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目前,蛟龙号已完成陆上技术升级工作,即将搭乘专属新母船“深海一号”开展后续海上试验。“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等深海潜水器装备开展海上调查,有利于充分发挥深海精细化探测和综合海上调查的优势,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助推海洋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积极贡献。“深海一号”在完成南海专项设备海试后将正式进入业务化应用,将大幅度提升 “蛟龙号”下潜作业效率,显著提升我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的能力与水平,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见习编辑 连博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文 李忠 苗威 莫荣宝/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