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其精神内核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九龙泉当年为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部所在地,1943年9月16日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曾在这里休息。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调研。在西安光机所,他勉励科技人员,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过去我们一穷二白,必须靠自力更生;今天我们强大了,还必须靠自力更生。
追根溯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1945年8月,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总结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1982年5月,邓小平说,“你们想了解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
南泥湾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至今依然是实现中国梦的制胜法宝。
自力更生 开荒南泥湾
5月下旬,记者一行驱车赶往离延安市40多公里外的南泥湾。广场上,毛泽东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红字在纪念碑上闪耀,把人带回到遥远的抗战岁月。
1939年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我敌后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数万八路军干部战士和进步学生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鞋袜穿,冬天没有被子盖,没有菜吃,没有油吃,甚至吃粮也很困难。
在这严峻的关头,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朱德总司令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提出屯田军垦。1941年春,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的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带领下,开进南泥湾,开荒种地。
83岁的南泥湾居民张金龙说,他父亲是三五九旅9团9连连长,参加过长征,是大生产运动的先锋。“部队开拔到南泥湾,没吃没穿没住处,一片荒凉没人烟。好在大多数八路军都曾经是庄稼汉,既会打仗,也会种田,于是没日没夜地抡起锄头干活。”
讲起开荒,张金龙说他那时虽然只有八九岁,但给战士们送过饭,由野菜和小米混合而成,“那时人本来就吃不饱,每天还要干10多个小时的重体力活,八路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父亲讲,前两个月有十分之一的战士牺牲了,很多是饿死、累死、病死的。”
九龙泉当年为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部所在地。
在南泥湾镇不远处的九龙泉,有座烈士纪念碑,碑上铭刻着革命烈士名单。当地文史资料显示,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的将士有11958人,6个团,其中有2600多名官兵在开荒中牺牲,包括198名排级以上军官。
丰衣足食 陕北好江南
尽管艰苦,三五九旅的将士们还是坚定地向荒地宣战。张金龙向记者哼起当年的开荒歌:“开荒好比上火线,没有后退永向前。困难虽有千百万,它怕咱干劲冲上天。”
让张金龙记忆深刻的是,当年的八路军官兵平等,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为提高开荒效率,他们还展开劳动竞赛,每天公布成绩。“最出名的就是‘气死牛’的故事。有次进行劳动比武,把几十个开荒能手聚在一起,看谁开荒多。有个名叫郝树才的战士,一连3天保持了开荒4亩地的纪录。有一位农民不信,牵着自己的牛来比赛,结果只耕了1亩多地,牛就口吐白沫累死了,而郝树才那天创造了开荒4.23亩的纪录,于是人们给了他‘气死牛’的外号,并评他为特等劳模。”
经过三年的辛勤劳动,昔日杂草丛生的“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众多的陈列,展示了边区军民创造的奇迹: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实现了“耕一余一”的目标。
1943年2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向三五九旅的劳动英雄们献上《南泥湾》。这首歌旋律优美,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都知道陕北有个“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江南。
铸剑为犁 开赴新战场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让陕甘宁边区获得物质上的丰硕成果,而且通过大练兵提高了部队素质,真正实现了兵强马壮。
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了南泥湾。他走进粉刷得雪白的窑洞,看到桌子凳子和一切家具都是战士自己做的,微笑着说:“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吃晚饭时,当听到桌上的鸡、鸭、肉、蛋、菜都是自己生产的,连连夸奖说,“好,好,这就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名言从此流传开来。
视察南泥湾后不到一年时间,毛泽东写出了多篇指导解放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著,强调“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泥湾精神从此由延安开始传播,影响到了全军、全党和全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
在解放军所有部队中,三五九旅是走得最远最长的部队,以“红军长征、南下北返、进军新疆”的伟大壮举而载入史册。抗战胜利后,王震旅长率三五九旅踏上新的战场,一部前往东北战场,一部则成西北野战军主力,在陕甘地带作战,最后沿河西走廊西进,解放新疆。1953年改编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一部分,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铸剑为犁,扎根边疆。
因地制宜 黄色转绿色
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振东告诉记者,“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奇迹,而由此创造的南泥湾精神,更为我党、我军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南泥湾精神的时代意义,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就是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和人民一道团结奋斗奔小康。” 冯振东说,“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通过退耕还林,展开从黄色向绿色转变的革命,打好‘红色’和‘绿色’两张牌,推动经济发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记者走进南泥湾村头的一个窑洞中,72岁的原村干部侯秀珍拿出一张20年前拍摄的旧照,满眼的荒山。她指着同样的山说,“看看,现在是满眼的绿色,南泥湾的最大变化就是从黄变绿”。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侯秀珍说,这个数字我们用近20年时间写就。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延安吹响退耕还林的号角,侯秀珍从曾经的“砍树派”变成了“植树派”。她乐呵呵地说,“那时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封山禁牧队,村干部带人白天晚上上山逮羊。我们咬牙封山,坚持植树,结果荒山变成森林,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
南泥湾镇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屈升展接过话茬,“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又变了,在打好红色、绿色两种旅游牌的同时,正通过精准扶贫,帮助村民致富”。
屈升展蹲点在南泥湾村。“我们的精准扶贫,是很具体的。镇里的干部每个人联系一个村,给村民传授新知识,先无偿给农民一年的化肥、种子及技术指导,等农民有所收获后,第二年就主动种植,承担相应成本。今年主要推广香紫苏的种植,另外试种100亩樱桃,农民积极性很高。”
在养殖业方面,南泥湾村困难户可无偿得到50只下蛋鸡、10只羊、4头小猪,镇干部予以技术指导,农民可以获得卖蛋卖肉所得的全部收入。“这个点子来自于三五九旅王震旅长,当年南泥湾开荒时他要求‘两人1猪,1人1羊,10人1牛’。我们现在也觉得从养殖业着手,是村民致富的理想选择,一斤猪肉18元,一斤羊肉35元,收益不会差”。屈升展最后说,“我们坚持这样一条原则,扶贫需要帮助和指导,但脱贫还得自己动手”。
编辑 张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