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陆柳卿展示技艺。
6月11日是全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广州会场活动在广州塔举行。据悉,广东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7项,广东非遗保护专项经费今年增至3000万元,位于全国前列,给每位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补助将增加1万元,分别达到2万元和3万元。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广州会场的活动包括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证书颁发仪式、《广州非遗创意赛•广绣风》启动仪式和近30个单位的创意比赛资源对接会。
现场演示技艺的广绣传承人陆柳卿在绣荔枝,她说,绣一颗小小的荔枝要花一天多时间,挺累的活儿。现在很难找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了,原因之一就是费时、收益慢。这是几乎所有非遗手工传统技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后继乏人。
据悉,目前广东有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分别是: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剪纸(广东剪纸)、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广东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7项,省级项目60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18人。
非遗项目广绣
此外,全省已有4部实施中的地方性文化法规,还有2部配套规章制度正推进出台,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申报和管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非遗实物的征集管理等都作出了细化要求。《广东省粤剧保护管理规定》计划在年内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文化部门正在加快推进全省“互联网+文化”发展布局,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试点工作。截至目前,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汉剧、潮剧四个项目进入此列。全国首个非遗APP“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去年正式上线。未来,广东会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并以每年10名以上传承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编辑 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