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关爱行动“小候鸟研学”活动获《人民日报》点赞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08-21 20: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多元研学路线让新业态劳动者子女暑期来深团聚更有温度

8月13日至16日,由深圳市文明办指导、深圳市关爱办主办的深圳关爱行动青少年研学实践公益活动暨第三届“关爱新业态劳动者——小候鸟研学”东鹏专场活动启动,为来深与父母团聚的“小候鸟”们带来一场为期四天三晚的精彩旅程。本次活动重点关注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子女,着力解决孩子们“缺陪伴、缺体验”的现实需求。8月21日,《人民日报》要闻版以《广东深圳持续开展“小候鸟研学”等活动,暑期的团聚有爱更有新体验》为题,对该活动进行了报道。

据了解,2023年以来,深圳市关爱办连续3年开展“关爱新业态劳动者——小候鸟研学”活动,三年来,已累计推出近百场覆盖全市各区的公益研学活动,惠及来自20多个省份的2000余名“小候鸟”,切实解决了新业态劳动者子女假期来深“缺陪伴、缺体验”的现实痛点。2025年“小候鸟研学”活动自7月12日正式启动,设计了7条主题研学路线,组织了32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研学活动,涵盖平安云际观光层、华大基因、大疆、优必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大学等体现深圳科技、生态与人文特色的代表性参访点。来自辽宁、湖北、江西、河南、安徽等全国20多个省份的600多名“小候鸟”化身“城市探索官”,深入科技场馆感受创新脉搏,参与环保实践树立生态意识,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体验不同职业、理解父母辛劳,在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体验中开阔视野、收获成长。

深圳市关爱办专职副主任陈建中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小候鸟研学”活动呈现出三大鲜明特色:一是精准对接需求,定制研学路径。结合深圳城市特色与文化底蕴,定制了“寻改革足迹”“访名企名校”“探岭南文化”等主题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触摸城市脉搏中感受父母奋斗的价值。二是搭建公益平台,汇聚社会合力。通过推出并依托“深圳关爱行动青少年研学实践公益平台”,整合了政府、企业、公益机构及媒体等多方资源与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协作”的可持续关爱模式。三是创新“媒体+关爱”模式,赋能全面发展。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读特客户端等媒体深度参与策划传播,并增设“关爱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关爱他人、回馈社会”的种子。

“今年的活动内容较之前两届更为丰富多彩,”陈建中说,“研学不仅是一次陪伴,更是连接亲情的桥梁,旨在让孩子们读懂父母奋斗的意义,爱上这座包容的城市,让每个为城市付出的家庭都能共享发展的温度。”他表示,深圳市关爱办将继续携手社会各界,不断完善这一关爱模式,期待未来能让更多“小候鸟”在深圳留下最美的成长印记,也让新业态劳动者及其家庭在这座城市生活得更舒心、更踏实。

(深圳市关爱办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汤山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