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的时代快要到来了,是不是等着机器人的理财方案就行了?投资理财不是下围棋,输了还可以再来。机器人只能给出理财建议,最后做决策的还是人,因此,掌握理财的基础知识永远是必要的。
趁着端午放假,有空学习一下家庭理财常见的几大基本法则吧。
4321法则:家庭资产合理配置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
72法则:从复利的角度计算,如果不拿回利息利滚利存款,本金增值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比如,如果在银行存10万元,年利率是2%,每年利滚利,多少年能变20万元?答案是36年。而如果年利率是6%,则需要12年。因此,不要小看1、两个点的收益率差距,放在长期看,最后的收益差距可能是惊人。此外,坚持长期投资也非常重要。
80法则: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占总资产的合理比重,等于80减去年龄的得数添上一个百分号(%)。比如,30岁时股票可占总资产50%,50岁时则占30%为宜。这是因为年龄越大,对风险承受的能力一般也越弱。如果投资不慎用来挽回的余地也越小,因此这可以作为我们掌握投资比例,控制投资风险一个法则。
35法则:每月房贷负担不宜超过家庭所得的35%,一般以20%为宜。这是根据银行在发放住房借款时考虑家庭负担的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
20法则:如果要在晚年时仍然保持当前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就要准备20倍与目前年生活开支(年收入减年储蓄)的存款,留到自己退休后做日常生活开销用。例如,目前你们家通的年生活开支为5万元,而当你退休时你的财富积累达到了100万元,即使按照3%到4%的年储蓄利率,你可每年拿到3万到4万元的利息收入,再加上退休金,那么生活水平不会比工作时有所降低。
当然,以上这些“法则”是按照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大致总结出的一般性规律,普通人可以做投资理财的参考,并不是亦步亦趋,完全照办就一定是最好的。比如72法则,适应收益率在2%到15%之间的投资,如果是刚好是72%显然不可能一年就收回全部投资。而35法则中的房贷不宜超过月所得35%,虽然在理论上这样可以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如果把本钱都亏掉,要挣回来就不容易了。
一般意义上的家庭理财,目标是保证家庭财产稳定增长,因此需要合理均衡地处理不同
风险特征和收益的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一下各自法则还是有必要的。当然,有专业知识和人脉背景的,可以“艺高人胆大”,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尝试。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