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研究,培养最好的学生,这是我不曾动摇的初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明杰说。
今年是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五周年。五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张明杰带领着这一年轻的学院,创新打造具有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研究体系,以前瞻性学科布局应对生命科学发展的时代挑战。
“我有一点‘野心’。”张明杰顿了顿,“希望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不仅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生命科学研究的高地,在某些研究领域,更能成为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与风向标。”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打造一个受人尊敬的学院,张明杰与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蹄疾步稳,阔步向前。
张明杰: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讲席教授。
30年,从见证者到建设者
1995年,张明杰受邀赴香港科技大学任教。深港两城,一河之隔,他始终关注着深圳的发展。他认为,深圳是一座有活力的创新之城,有着吸引优秀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2000年,国内第一个创新模式的医学中心——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成立,张明杰代表港科大参与医学中心建立的相关工作。
时间来到2007年,深圳态度鲜明地提出要创办南方科技大学的构想。三年后,教育部批准筹办南方科技大学。“我与南科大的故事,始于其筹办之初。”作为南科大生物系学术顾问委员会的一员,张明杰一路见证着南科大生物系的成长,从筹划到初成,再到发展。
2020年初,时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陈十一院士邀请他主持创建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提出了重大需求,为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创建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张明杰回忆。
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充满活力、蓄势待发的年轻学府。作为见证了香港科技大学发展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张明杰敏锐地意识到,也许自己积累的经验能够帮到这样一所年轻的高校,“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0年底,张明杰正式履职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我和妻子就带着两个小行李箱,开启了与南科大的故事。”
做快乐的研究,做受人尊敬的研究
“快乐,我认为是在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作为一名蜚声中外的神经分子生物学家,张明杰长期专注于研究细胞中由蛋白质组成的聚集结构,尤其是神经突触附近的此类结构。“做研究,辛苦是必然的。但如果只是辛苦却不快乐,那很难做好研究。”
在他看来,科研的快乐源于研究者内心对未知世界纯粹的好奇与探索欲。“探索未知,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这份对科学的热爱,正如一条线索,贯穿了张明杰数十年的研究时光。从化学到生物化学,从复旦大学到卡尔加里大学,张明杰始终追随着科学探索的本真快乐,在“0到1”的原始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
正因深谙“快乐研究”的重要性,出任南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后,张明杰在组织结构、研究环境等多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
“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我们建立了不同于传统的组织结构。”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保留“生物系”的基础上,建立了4个位于交叉学科前沿的新专业。“这些专业间的划分是柔性的,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之间可以开展大量合作。”张明杰补充道。
“我们建立了全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不再以论文评价研究者,而是通过建立可信的同行评价系统,聚焦研究工作本身的学术价值和潜在影响力。
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尝试,它尝试将青年研究者从数量繁复的科研论文中解放出来。“这不容易,但让研究者不再被论文‘绑架’。聚焦研究本质,是必须要做的事。”
除此之外,为助力青年学者成长,张明杰还组织建立了一个教研序列教授的顾问团以及学术顾问团队,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年轻教授们尽快独立开展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资本’的领域。”张明杰补充道,“说服学校和政府给基础科学研究者更多的时间,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而不是追求短期成果。这也是我们目前在坚持做的事。”
正如张明杰来到深圳时那样,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轻装上阵”,在这片充满改革基因的沃土上飞速成长着。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五年来,生科院共发表SCI论文1088篇,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70篇,IF≥10的文章数443篇。此外,学院在2025泰晤士世界大学学科(生命科学领域)中排名前150,居内地高校第九。
张明杰院长启迪学子成为独立探索世界的“破壁者”。
启蒙思想,培养人格
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张明杰认为,“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培育,要培养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张明杰的带领下,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了自己的探索。
“一朵花为什么有四个花瓣”“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细菌与病毒的感染”……在由生科院开设的全校通识课《生命科学概论》课堂上,关于生命奥秘的答案以通俗有趣的方式飞入同学心间。
难度不低但好评如潮,这堂受全校欢迎的通识课,是张明杰带领下的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坚持培育最好的学生的生动注脚。“由最资深的教授教学最基础的通识课,这是少见的。”而这正是《生命科学概论》别开生面的原因之一,“教授们长期专注于最前沿、最创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在教学时也能带给学生们最新、最有意思的视角。”
“重大的研究发现往往来自一个‘闪念’,要抓住这一‘闪念’则需要广阔的眼界与思维。”他向记者分享了相分离研究的故事。在十几年前的一次实验中,张明杰团队偶然发现两种特定蛋白混合在一起时,会形成液滴状的聚集体。“由于我长期研究突触并具备较强的物理化学背景,一看到这个现象,就意识到这可能是PSD(突触后致密区)形成的物理机制。”由此,张明杰进入了相分离这一领域。相分离打开了细胞生物学里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一领域的开拓将生命科学带到软物质的范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一个角落都正历经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鼓励学生尝试‘不可能的事情’,让他们相信自己永远有能力应对时代不同的挑战。这尤为重要。”张明杰说,“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思想、塑造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能独立探索世界的‘破壁者’。”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