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铁枢纽岗厦北站出口旁的过街通廊里,一面“簪花少女”绘画墙悄然走红,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往来行人常常特意驻足,与画中灵动的身影合影留念,这条寻常通廊也因此化作一处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微展廊”;步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海峡两岸艺术家联袂创作的水墨壁画《自然·观》在斑驳的工业建筑墙面上徐徐铺展,第一届深圳壁画艺术沙龙在此拉开帷幕——它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围墙,让冰冷的工业建筑蜕变为承载艺术的都市空间;而今年年初刷屏全网的“哪吒墙”,更让银幕上的经典角色跃出光影,以鲜活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以城市为画布,涂鸦与壁画艺术正以愈发多元的姿态,在深圳的街巷楼宇间生长蔓延。从独立创作者的“野生”实践到规模化艺术活动的有序呈现,这些色彩与线条共同勾勒出深圳的艺术新氛围。
“簪花少女”绘画墙 地铁枢纽岗厦北西区商业街2号口右侧通道
独立创作的原生力量
独立创作是街头艺术的“源头活水”,保留着最本真的表达欲,带着即兴与个人表达的鲜活感。
2019年的一个下午,在龙华区一个城中村的偏僻小巷里,彭丹握着几罐工业喷漆,站在一面不到5平方米的墙面前。这是她来深圳的第二年,经济独立后,终于有机会触碰学生时代就向往的涂鸦艺术。在大学学习设计类专业的彭丹上学时就知道涂鸦,“但一瓶专业喷漆要20多元,一幅作品要十几个颜色,当时没有这个经济条件。”在彭丹看来,涂鸦的魅力在于自我表达,还能和朋友一起创作,享受合作的过程。
回忆起第一次涂鸦创作,彭丹觉得并不算太成功。工业喷漆的质感粗糙,细节处理困难,“画完自己都觉得丑”。但让她意外的是,后来朋友告诉她,有不少年轻人专程来这里到她的涂鸦处拍视频,“没想到这么简陋的作品,也能成为别人镜头里的风景”。这种意外的共鸣,让她迷上了墙面创作的独特性:“纸上画是自己看,墙面上的画是给所有人看,像是在和路过的人对话。”
从那以后,彭丹的创作脚步越走越远。凭着心底那份对涂鸦的热忱,她总在城市的角落寻觅适合落笔的墙面,将抽象字体的灵动、国漫角色的鲜活、机车元素的酷劲一一铺展其上,让每一面墙都染上独有的个性印记。今年年初,留深过年的彭丹和朋友们灵机一动创作的“哪吒墙”,出乎意料地火爆全网,成了她涂鸦生涯中难忘的节点。
“刚开始只是练手,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后觉得角色鲜活,就想画下来,一开始只是板绘,但觉得不够鲜活,于是和朋友琢磨着要以涂鸦的形式呈现。”彭丹找到了龙华上芬地铁口附近的一处人迹罕至的通道的墙面开始创作,首批创作的角色有太乙真人、石矶娘娘、敖丙和哪吒等。
彭丹和朋友共同创作的“哪吒涂鸦墙”。
“起初只有寥寥数人驻足观望,没想到越往后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整条小巷被围得水泄不通。”彭丹把创作过程拍成视频和图片发到网上后,很快吸引了大批网友关注,还有媒体专程到现场直播他们的创作过程。“第一次有那么多人围观我涂鸦,那时候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尤其是画‘敖光’的时候,总想着要还原出角色的帅气,那时候挺紧张的。”
应着网友们的期待,彭丹和伙伴们用了一个月时间,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埋头创作,不仅把电影里的多个角色一一搬上墙面,还配上了让人过目难忘的经典台词。50米长的墙面被五彩缤纷的涂鸦铺满,成了一幅壮阔的街头长卷。如今,这面墙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不少网友特意远道而来,只为在画前留张合影。
哪吒主题涂鸦墙 西头瓜地新村 地铁6号线上芬地铁站A出口临街路段
彭丹还提起一个暖心的细节:刚开始在那面墙上创作时,恰好遇到了墙体的主人。对方看到他们在涂鸦,不仅没有制止,反而主动上前加了联系方式,笑着说“以后还有其他墙面,想请你们去画”。
在彭丹眼中,涂鸦早已不只是街头巷尾的随性创作,如今已延伸到商业领域——不少商家会主动找上门来,邀请她为店铺创作特色涂鸦。“要是城市里能有更多公共墙面向涂鸦艺术敞开怀抱,这座城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气息。”
公共艺术的转身
公共艺术实践则为涂鸦和壁画提供了规范化、主流化的路径,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2025年7月27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七处户外墙面开始热闹起来。黄立炜(WHYYY)、吴伟昊(Woojs)、刘伟雄(Bear)、马辰立(KIDDY),与来自台湾的蔡嘉鳌(Sinic)、何彥霖(Leho)等10位艺术家,带着喷漆罐与画笔,开启了以“城市与自然共生”为主题的联合驻留创作——第一届深圳壁画艺术沙龙由此拉开序幕,将涂鸦从“亚文化”推向“公共艺术”的视野。
沙龙由著名壁画艺术家黄立炜担任艺术总监,依托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空间,通过联合创作与群展,探索街头艺术的公共价值。“深圳是街头壁画艺术发展最早、最前沿及最有活力的城市,”黄立炜表示,“我们想打破传统美术馆的边界,将工业建筑转化为都市艺术。”
艺术家们用各自的壁画作品诠释着主题。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南区E5楼,黄立炜与吴伟昊的《自然·观》以宋画绢本为底色,花鸟意象舒展,“一羽一世界,一花一乾坤”,将瞬间生机凝固成永恒的中式美学;北区A4楼,何彥霖的《鹿》用粉色笔触勾勒灵动身姿,“象征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传递对生态平衡的思考;北区C2楼,马辰立与DEBE的《微光》以笑脸为起点,明快色彩与抽象图形排列,“唤起纯粹的快乐与希望”;北区A5楼,蔡嘉鳌与COLASA的《凝狩》冻结老虎扑蝶的瞬间,融合复古东方美学与数位拼贴,探讨“力量与时间的张力”;香山东街路旁,刘伟雄的《蝶宙漫游》让蝴蝶与星空交织,传递“微观即宏观”的哲学意象——一只蝴蝶亦可拥抱整片星海。这些创作将工业建筑墙面转化为公共艺术载体,使公众得以近距离观察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创意过程。
《鹿》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A4楼
《凝狩》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A5楼
《自然·观》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E5楼
《蝶宙漫游》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香山东街路旁
而作为驻留创作的延伸,8月8日于燕晗高地艺术空间开幕的《色谱汇流:两岸青年壁画实验场》群展,系统呈现12位海峡两岸艺术家的80余件作品,涵盖壁画手稿、架上绘画及数字艺术媒介等。展览聚焦街头艺术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型路径,从墙面到画布,充满生命力的色彩融入到当代艺术空间之中。
涂鸦文化与城市的双向塑造
源自欧美的涂鸦文化,在2000年左右由香港的潮流杂志传入深圳,第一批深圳的涂鸦创作者也随之产生,深圳也成为最早一批涂鸦艺术发生地。洪湖公园布吉河西岸涂鸦墙、华强北涂鸦墙、梅林绿道涂鸦墙、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涂鸦墙、沙河西立交桥涂鸦墙、宝安区铁岗村涂鸦墙等地,在涂鸦圈里早已名声在外。
实际上,纵观全球,涂鸦和墙画不仅是视觉上的美学表现,还俨然成为展示城市个性和文化底蕴的窗口,提升着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魅力。伦敦东区、纽约春天大街、巴黎左岸等,均有大量的题材多样、形式各异的“涂鸦墙”。
霍西尔涂鸦巷就是墨尔本的文化名片之一。除了本地的艺术家,墨尔本还吸引了大量国际艺术家前来“挥毫”创作,这些作品又吸引了全球街头艺术爱好者和数百万游客前来欣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毕加索的故乡,西班牙马拉加更是将街头涂鸦作为文化表达形式的先驱,许多街道和墙面装饰着壁画和涂鸦,整座城市仿佛就是一座无边界的美术馆,大大提升了马拉加在国际艺术界的知名度。这座城市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鼓励艺术家大胆表达,而这些街头艺术作品不仅美化了城市空间,还传递了文化和社会信息,成为马拉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深圳作为国内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实际上有着孕育涂鸦和壁画这一街头艺术形式的天然优势。无论是街角的即兴创作,还是展厅里的精心构思,深圳的涂鸦艺术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城市增添着色彩与活力,也让城市的文化生态系统更加多样。
从小在深圳长大、18岁就开始用喷漆玩涂鸦的黄立炜,是中国最早一批城市壁画喷绘艺术家。在他看来,涂鸦和壁画艺术从最初的地下艺术走到今天,已经变成潮流文化的核心部分,不仅被大众喜爱,也在城市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黄立炜接受采访时表示,壁画是一种天然的公共语言,不需要翻译就能触动人心。“深圳年轻、开放、多元的城市气质和壁画艺术的自由精神高度契合。它的街区、建筑、社区都充满改造与创意的空间。未来,我希望壁画不只出现在艺术区,也能深入社区、学校、商业与公共交通空间,让更多人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公共艺术的能量和温度。”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