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8岁女孩给人大代表的诉求信46分钟办结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通讯员 彭子庭
08-21 07:0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过马路像跑步考试一样”“希望红绿灯变友好一点”……近日,光明区一位8岁女孩用稚嫩的笔触向人大代表联络站写下一封信,反映华夏路与牛山路交叉口的绿灯时长过短。联络站立即启动“代表速应”机制,从接到信件到问题解决,仅用46分钟。

光明区人大代表刘作芳、梁雁秋会同交警部门技术人员赶赴现场,通过实地测算行人过街时间、分析车流数据,发现该路口原有过街绿灯时长确实未充分考虑老年人与儿童行动速度。

经现场协调,交警部门立即进行技术调整,将过街绿灯时长延长5-7秒,并优化了行人二次过街等待区设置。从接收到诉求到问题解决,全程仅用时46分钟。

“孩子的诉求让我们意识到,城市治理需要更多‘一米高度’的视角。”参与现场调研的人大代表刘作芳表示,“这次快速响应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展现了政府各部门协同作战的高效机制。”交警部门负责人也提到,将以此次案例为契机,对辖区学校周边路口进行全面排查,建立“特殊群体交通优化”清单。

光明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负责人强调:“每一封群众来信都是信任的托付,无论诉求者年龄大小,我们都将全力以赴。”目前,该联络站已建立“儿童诉求绿色通道”,通过简化处理流程、强化部门联动,确保少年儿童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

多年前,深圳就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纲领性文件——《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其中,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是重要一环。此次事件中,8岁女孩的“微诉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正是光明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生动缩影。

从一封童声信笺到一次高效行动,光明区人大代表用46分钟,书写了“民呼我应”的温暖答卷。这场快速响应,不仅优化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米”,更在孩子心中播下了参与社会治理的种子,让深圳的城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人文关怀。

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通讯员 彭子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