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滩涂到“粤海”,中国创造在这里拔地而起
读特记者 易少龄 通讯员 栾萌
2020-10-03 14:56

▲粤海街道老照片。

40年前,粤海不过是一片滩涂,大雨过后或者海水涨潮,不少地方就会被淹没。40年后,粤海街道23.8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密集分布了212个产业园区,活跃着超千家高新技术企业,走出了华为、中兴、大疆这样的硬核企业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科技巨头,诞生了94家上市公司、9家“独角兽”企业,贡献了超过3000亿元的GDP。

每一个奇迹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汗水。从一片滩涂到“中国硅谷”,引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粤海街道是观察深圳特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窗口,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智造,这背后有深圳人的敢闯敢试、创业创新的精神,也有深圳税务一路护航,为一个个创业梦想,打造出最优的营商环境。

深圳科技工业园成立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是粤海街道的起点,也是深圳科技产业发展的起点。在这里,以“三来一补”起步的深圳开始了转型探索。“大家都知道粤海街道起步初期的政策优惠,其实政府部门的优质服务也是吸引企业和人才的重要一环。”据第一批来深的老税官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一家日资企业考虑在中国投资,为了测试投资环境,同时向三个城市发了税收政策咨询的函件,彼时刚刚成立的深圳特区是第一个给出明确回复的,深圳税务的高效率让这家日企当即决定来深投资。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为从南油大厦搬到粤海街道管辖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彼时的华为刚刚起步,企业资金还不充足,企业准备把分红的资金换成企业的股份给员工,这部分要不要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个问题。“我们马上把这一情况上报市局,再由业务骨干提出专业意见,第一时间上报给国家税务总局,为企业的融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据南山区税务局老税官介绍,当时深圳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经常遇到一些新的税务问题,深圳的税务干部第一时间收集整理问题,参照发达国家税收政策,结合自身征管实践,高效率地整理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建议上报给税务总局,在探索现代化税收征管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千禧年后,粤海街道内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开业登记户数爬坡式增长。据统计,2011-2016年每年高新技术企业开业登记过百户,2011年后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53.6%。腾讯、大疆、中兴、迈瑞、大族激光、金蝶软件、创维数字、海能达、华强文化……深圳税务人见证了一座座写字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全球知名的民族企业应运而生、发展壮大。

“深圳是创业的热土”,许多知名企业家在不同的场合下过同样的结论。从最初的“三来一补”起步到高新技术产业崛起,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圳市政府从“给政策”“抓项目”到优“生态”造“环境”,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而税收作为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被李克强总理称赞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希望”的大族激光,其2019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约3.08亿,2020年1-8月公司享受软件产品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可退税约3381万元,享受出口增值税“免、抵、退”的税收优惠可退税约5032万元,疫情期间,公司享受减免1-3月房产税及城镇土地税约计222.35万元。“深圳拥有年轻专业、创新高效、法制廉洁的公共系统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深圳税务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大族激光的财务负责人说,办税方式多元化、流程简约化、单据流转效能化、纳税辅导个性化等举措综合提升了纳税人办税效率和办税体验满意度。

▲南山区税务局走进粤海街道开设减税降费政策咨询点,为纳税人答疑解惑。

走进办税服务厅,摘掉口罩就可“刷脸取号”;语音识别,AI导税机器人为纳税人答疑解惑;手机登录,“导税管家”就能通过小程序提示带领纳税人走完办税全流程;自助机前,屏幕上点一点,发票就领用到手……这样的智能化办税场景在深圳越发“常态化”。纳税人甚至不必走进大厅,智能的手机移动办税服务平台“@深税”,优惠政策、风险提示、涉税信息精准推送至企业,高频率、简易流程事项通过手机“掌上”办理。“深圳在税务工作中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化现代化技术,我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看到过这么高电子化水平的纳税服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领队、专家Christophe Waerzeggers在参观深圳市南山区办税服务厅时不禁赞叹。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如今粤海街道的吸引力还在持续,一些金融和科技产业的顶级公司也纷至沓来,深圳税务将继续为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地位相匹配的税收营商环境作出努力。

(晶报供稿)

编辑:陈章伟

(作者:读特记者 易少龄 通讯员 栾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