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龙母宫:一座明清古庙,背后还有这样一段传说

2016-06-09 04:48
摘要

龙母文化,作为中国龙图腾文化的一个分支,既是“龙的传人”对母爱主题的真情抒写,也是对“保护神”的赞歌。上梅林的明代龙母宫对于研究深圳地区的民族史、移民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748046312013858349

在上梅林村的牌坊附近,有一座龙母宫。这是深圳唯一一座龙母宫,背后还有一段传说。

龙母传说流行于两广

龙母原名温凤娇,是百越族女首领。相传有一次龙母娘娘在家附近井里打水,打到第三桶的时候,发现有个龙蛋,她想放到口袋里,又担心会被打破,于是把龙蛋放到嘴里,结果不小心咽了下去。几个月后,龙母的肚子大了起来,父母觉得奇怪,一个女孩子家没结婚怎么就肚子大了呢?她只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母,父母觉得这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不希望周围邻居知道,就把她安置到一个小山洞里,由其嫂子负责照看。后来龙母生出来一条龙,就是太子。太子长大后就带着龙母娘娘到处周游,与龙母一起造福于民,整治水患,帮助船夫渡过险滩,庇护百姓。

这是一段关于深圳上梅林龙母宫的传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关于龙母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内容各不一样,唯一的共同点在于龙母的姓氏,确姓温。古代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不像今天的文化考古这般严谨,加上各地的文化差异,龙母呈现多个版本便也不足为奇了。

尽管关于龙母的文献记载较少,只有广东《德庆州志·卷五》、广西梧州的地方志《藤县志·卷六》上略有记载,但龙母对两广一带百姓的影响力却很深远。为了表示对龙母的崇拜,也为了向龙母祈福,各地修建了规模不一的龙母宫或龙母庙。福田上梅林的明代龙母宫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深圳唯一的一座龙母宫。

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时期

经过上梅林村的牌坊往前约50米,是始建于明代的梅庄黄公祠,龙母宫便位于其左后方。如今,梅庄黄公祠和龙母宫一并被列为了福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583144792187675905

上梅林龙母宫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过一次,因此,它糅合了清朝的建筑外观和明代的内部建筑结构。龙母宫是一个三间二进中亭阁的建筑,面阔7.42米,进深16米,主体为砖木结构。四周墙体用青砖砌筑,室内拾梁式木结构梁架。主要的承重柱子(10根)和部分额枋用花岗岩制成。从高处往下看,可以看到龙母宫的屋面为辘筒灰瓦,屋脊上塑有动植物图案。屋外右首置一硕大香炉,2条石龙攀于炉壁之上,雕琢精细,栩栩如生,龙头已被经年累月的香火熏黑,香火之旺可见一斑。

“龙图腾”的分支香火旺盛

据龙母宫的工作人员介绍,龙母宫里面供奉的是龙母娘娘、龙母太子、床头婆婆。梅林村的百姓认为,当地之所以有今天的繁华,便是得益于三位神灵的庇佑。置身于龙母宫,看着眼前的三尊神像,即便是无神论者,此刻也会放下无神与有神的分歧,情不自禁地想要跪拜,只为人的内心深处那一份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

环顾龙母宫,你会发现,延续300多年的香火将屋顶和花岗岩的额柱熏得乌黑发亮。据当地人介绍,每年春节,农历的初一、十五以及龙母娘娘的诞辰日——农历五月初八,是龙母宫人气最旺的时候,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香火钱也给得很足,这些香火钱被用于龙母宫的日常维护,保证了龙母宫的香火传承。

龙母文化,作为中国龙图腾文化的一个分支,既是“龙的传人”对母爱主题的真情抒写,也是对“保护神”的赞歌。上梅林的明代龙母宫对于研究深圳地区的民族史、移民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编辑 莫 娟

读特、点石文化传媒《发现城市之美》联合出品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