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前海湾畔,地铁9号线梦海站附近,坐落着8栋造型独特的黑白建筑,从空中俯瞰,恰好构成一个繁体字“梦”,这就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是许多在前海打拼的香港青年梦想开始的地方。
走进前海梦工场3号楼102室,港顺(深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内一派忙碌景象:设计团队围坐在绘图板前,新一季礼品的创意草图正逐渐清晰;业务员们则对着电脑屏幕与客户对接。这家由香港青年尤金港创立的企业,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坚实的根。
尤金港与前海的缘分,要从2017年那个充满机遇的节点说起。
▲尤金港。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1
初访前海
埋下来深创业种子
2017年,正是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深港合作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当时,尤金港在香港创立“港威”公司已有两年时间,专注企业定制礼品业务。
由于产品生产多依托深圳、东莞的工厂,他频繁往返于深港之间。在与内地工厂合作中,尤金港敏锐发现:内地企业定制礼品需求正迅猛增长。“腾讯、顺丰、小米等大厂每逢节日都会推出文创礼品,市场潜力远超香港。”尤金港说。
2017年深秋,在去南山一家工厂考察时,尤金港偶然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前海的招商海报。“在香港时就听过前海的名字,知道这里是国家支持港澳青年创业的重点区域。”他当即萌生了实地探访的念头,“直觉告诉我,这里或许就是港企敲开内地市场大门的最佳跳板。”
打车抵达前海,尤金港推门下车,脚下的路带着新铺沥青的味道,几栋写字楼零散矗立在建设中的工地上,当时的前海,还不像今日这般高楼林立。“虽然大部分基础设施还在建设,但能明显感觉到充满朝气。”尤金港说。
这是他第一次踏足前海,在一间小小的企业服务中心里,工作人员正热情介绍“一条龙服务”:从营业执照办理到会计对接,全程帮港澳青年跑腿。“那间办公室不大,但他们眼里的信心,和我想在内地闯一闯的念头,撞在了一起。”尤金港说。
这次前海之行在尤金港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香港市场就这么大,深圳的土壤,更适合定制礼品行业成长。”他开始在深圳布局供应链,南山的服装厂、宝安的手袋厂,慢慢成了他的“老朋友”。这是他与深圳的第一次亲密握手。
▲2024年11月,尤金港参加香港初创企业进军大湾区支持政策讲座。
2
政策滋养
进驻前海梦工场
2019年,尤金港带着他的“一站式礼品定制服务”方案,参与了“前海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这场赛事成为他事业拓展的重要转折点。在香港路演时,凭借对礼品定制行业的深耕和清晰的业务规划,尤金港拿下第3名,顺利晋级粤港澳台总决赛。最终,方案在总决赛中跻身前15名,这不仅为他赢得了进驻前海梦工场的入场券,更让他收获了评委导师们珍贵的“创业锦囊”。
“导师给我举例,中秋礼品不只是送月饼,更要结合企业文化讲故事。”尤金港说,这些建议让他的方案更接地气。
而真正让他觉得“来对了”的,是前海实打实的支持。大赛的平台和后续资源,让他切实感受到前海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入驻初期,团队从3人扩到6人,100平方米的办公室堆不下样品和物料。尤金港试着向前海管理部门反映,没想到一周后就接到通知:“有3个新空间,你挑一个。”最终,300多平方米的新场地解了燃眉之急,“一元一平方米”的孵化政策,让租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23年8月,《“前海港企贷”业务操作指引》印发,30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中,“支持前海合作区内符合条件的港资小微企业在500万元人民币的限额内从境外银行获得人民币贷款”正式落地。
很快,在前海工作人员帮助下,交通银行深圳分行领导与尤金港进行了面谈。最终促成了交通银行首例“境外审批、境内放款”业务。“香港总公司的流水成了信用凭证,我们拿到了第一笔内地贷款。”尤金港说,这笔钱虽然数额不大,却让他敢接更大的订单,“比如帮一家内地新式茶饮运营商全国分店定制礼品,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去年8月,前海发布《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系列政策及项目》,推出打造前海梦工场“1510”发展模式,即“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等措施。尤金港说,“这个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方位的支持,让香港青年在前海创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通过香港和内地的联动,尤金港公司业务不断扩大,到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亿元大关。“前海不只是给政策,是真的帮你把生意做起来。”尤金港说。
▲2024年,尤金港在“港青北上创业新机遇”圆桌沙龙上与嘉宾对话。
3
融合发展
在前海找到归属感
如今,尤金港从香港的办公室出发,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就能抵达前海梦工场的办公地点。“以前要两三个小时,现在交通太方便了,早出晚归完全没问题。”这看似寻常的通勤变化,是深港交流合作不断加深的生动缩影。
“身边越来越多港澳青年来前海创业、就业,这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尤金港感慨道,与2017年初到时相比,前海已蜕变为高楼林立、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中心。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为像他这样的创业公司带来了更多合作与发展的机会。
让尤金港心中归属感日渐浓厚的,是前海梦工场里愈发浓郁的港风港味。咏藜园、永年士多、万宁等一批香港本土餐厅和商店陆续在前海梦工场北区开业,熟悉的招牌与烟火气,让这里多了几分如同香港街头的亲切感。“下楼就能和其他香港青年喝杯咖啡,聊聊合作项目,那种氛围让人感觉非常自在。”他笑着说。
这份归属感,更源于对“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的深刻体悟。“以前总觉得这是句口号,现在才真正明白,它说的是这座城市会给每一个努力的人机会,也会真诚认可你的付出。”在尤金港的团队里,港籍员工与内地的设计师、跟单员、销售员早已打成一片,工作中默契配合,生活里互相分享。工作之余,他会带着团队去逛深圳的文创市集,汲取灵感;创作之时,他也会把香港的设计理念融入产品:“比如用香港的霓虹元素做充电宝,就很受内地年轻人喜欢。”
如今,前海梦工场已成为香港青年北上创业的“第一站”。随着深港交流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尤金港的规划也愈发清晰,希望能立足前海,多接些内地大企业的订单,也盼着深港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进一步高效流通,助力公司一步步做大做强。
尤金港说:“深圳给了我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而我能做的,就是把更多深港融合的巧思,装进那些定制礼品里,送到更多人手上。”
这正是一位香港青年创业者,融入深圳脉搏,又以自己的创意火花回馈这座城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