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通过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活动焕发勃勃生机。不仅有年度盛事“深圳文化遗产月”集中展示非遗魅力,更打造了全国领先的“非遗图书馆”作为常设文化阵地。今夏,深圳非遗再添热度,特别为青少年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暑期非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乐趣,为鹏城文化传承注入新鲜活力。
漫长暑假,多彩非遗
在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河里,皮影戏宛如一颗明珠,散发着迷人魅力。自7月持续至8月底的《儿童音乐皮影戏》在深圳戏院连演14场,让孩子们可以在光影交织的幕布上观看色彩斑斓的皮影人物,在《三只蚂蚁》《聪明的小猴》《狐狸和乌鸦》《鹬蚌相争》等一则则鲜活生动的寓言里感受古老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深圳戏院暑假微剧场:儿童音乐皮影戏。
由江西儿童艺术剧院制作的大型原创数字互动儿童剧《敦煌·雷神》将于8月23日亮相深圳戏院“少儿演出季”,连演4场。该剧以敦煌文化为灵感源泉,巧妙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元素相融合。杂技、木偶、戏剧、音乐及数字化互动等元素的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引领观众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在剧中,孩子们将在雷神的引领下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学习智慧与勇气,在欢笑与惊叹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儿童剧《敦煌·雷神》剧照。
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2025盛夏狂欢庆典”活动持续至8月31日,以“梦华仲夏夜·泼水狂欢节”为主题,依托全新打造的《锦绣盛市·梦华录》主题区及焕新升级的泼水广场,融合1大梦华仲夏夜、1大泼水狂欢派对、2大泼水火舞巡游、4大国风演艺、百场非遗互动等多重全新文旅体验,全景呈现一场穿越古今、文化与激情并存的仲夏狂欢盛会。景区作为深圳市非遗传播基地,可谓真正实现了“看得见、听得懂、玩得起、带得走”的非遗输出。
点心体验馆,孩子们逛不够
深圳暑期的非遗盛宴,绝非仅停留在视觉享受的层面,一系列能让市民游客“零距离”接触、亲身参与的体验项目也在持续展开。
在深圳有一家隐藏的宝藏体验馆,那就是深圳于小菓客家文化点心体验馆。8月9日,孩子们在馆长于进江的带领下,参观馆内陈列的多件客家点心模具,这里的模具从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每一个模具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让人大开眼界。它们不仅是客家文化发展的见证,更是客家风俗习惯与迁徙历史的物化体现。
▲于小菓深圳客家文化点心体验馆馆长为孩子们讲解模具背后的故事。
“大家看到这里圆形的造型都是和月饼有关系的,我再给你们进一个有趣的知识。这里面是什么花?这里不光有荷花,还有荷叶、莲蓬,为什么要把三个东西都放在一起?这是为了告诉你们,整个荷花的生长过程既有开放的,还有未开放的,还有结籽的,连绵不断,好运不断!”每个点心模具都有它蕴含的故事,于进江耐心地向孩子们进行讲解,而小朋友们也听得聚精会神。
孩子们还在工作人员的教学下,体验了做月饼和古代拓印术。孩子们手持复刻清代纹样的木质模具,将饼皮裹入红豆沙馅,轻压成型。“妈妈你看,我也会做月饼啦!”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随后,孩子们感受了源自古代的拓印术。以宣纸覆碑、朱砂轻拍,将“祈福纳吉”的千年客家文化凝于方寸,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市民沈先生当天带着7岁的女儿来体验,他表示是从社交平台上报名参加这次研学活动的,不仅孩子收获颇丰,就连自己也是第一次学习到了这么多的客家文化知识。
▲市民沈先生带女儿在于小菓深圳客家文化点心体验馆体验拓印技术。
市民李先生的女儿今年刚满5岁,原本担心孩子会听不懂,没想到她全程聚精会神。结束后,孩子还一直念叨着麒麟饼,念念不忘。
知名设计师、新中式点心于小菓创始人于进江向记者表示,深圳于小菓客家文化点心体验馆是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每到中国的七大节日和重要的节气来临,都会开展关于制作点心和相关文化故事的解读。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深圳的客家文化,也能学习了解节日背后的前世今生,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不仅如此,每次来体验的家庭互不认识,也借此串联起同样有爱好的小朋友们之间的友谊,大家一起感受传统文化。
据悉,于小菓深圳客家文化点心体验馆是于进江基于对深圳及大湾区客家文化的深厚理解,历时15年搜集、研究打造的成果。馆内珍藏了来自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近万件客家点心模具,作为中国首家以食物为媒介聚焦客家文化发展的主题体验馆,这里通过点心这一载体,生动展示了客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
非遗图书馆迎暑期客流高峰
南园街道非遗主题图书馆坐落在热闹的居民区。占地约300平方米的非遗主题图书馆藏书近8000册,非遗类文献占50%以上,是深圳市非遗类文献最全的图书馆,填补深圳特色图书馆建设在“非遗”上的空白。图书馆搭建了“非遗项目数据库”,通过“图书+非遗+科技”相结合,让非遗文献更便于保存和传阅,同时,馆内配备透明OLED屏展播高艺术性电子化非遗文献,生动呈现“科技感+艺术感”的硬核空间,持续依托馆内数字平台推动更多非遗文献实现电子化发展。
▲南园街道非遗主题图书馆沙龙活动室里正在阅读的孩子们。
8月8日上午,记者在馆员唐云香的引导下参观了非遗主题图书馆。馆内主要有3个功能区,实现动静结合、多样使用。进门左边是动态非遗展览体验区,眼前是沙龙活动区,右边是静态的图书阅览区。馆外的民族节日广场也经常举办小型音乐会、舞蹈演出、非遗集市等活动。
此时,非遗展览体验区里有3个特别策划的展览,分别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系列展览、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的宋代复刻佳作展和篆刻艺术作品展。“墙上的篆刻艺术作品都是由深圳著名篆刻艺术家周志群老师精心创作的。他把篆刻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篆刻画。”唐云香介绍,通常居民来图书馆,都习惯先来看看展览。
这个区域不仅能看非遗主题展,观众还能动手体验非遗项目。非遗手工体验区曾举办过内画、苏绣、皮影戏、拓印、国画、书法等多个主题的非遗手工制作、非遗体验活动。唐云香说,今年南园街道文化站策划了多项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相关的社区主题活动。2月寒假期间,就有一堂篆刻公益课在非遗主题图书馆举办,当时面向15岁以上的居民开放了25个报名名额,一个小时就报满了,有些家长还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上课当天,学员们都听得很认真,课堂气氛热烈,馆员看到几位路过的居民在一旁听得起劲,也临时安排他们参与进来。“8月下旬我们还会再开一次篆刻公益课。”
来到图书阅览区,推荐书柜上摆满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主题书籍,展示了各个民族独特的风俗、手工技艺、非遗项目等等。唐云香称,图书馆所在的巴登社区有来自36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很多居民一来就能找到自己民族的书籍。很多民族文化爱好者也会来到这里,学习和研究这些书籍。
这里的儿童绘本区也是以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科普书目为主,能看到不少非遗主题的绘本。唐云香介绍,平时馆员也会经常组织绘本分享活动,很多社区的小朋友都很喜欢,比如他们给孩子讲过中国的节日、分享过火锅的故事,孩子们都惊讶这些生活中熟悉的传统节日、常见的美味原来也是非遗项目。
据悉,非遗主题图书馆2023年2月正式开馆运营,开馆以来,累计服务超30万人次,日均进馆量超500人次,在日均进馆人数、借阅量、办证量三方面均位居福田区图书馆相关业务量中的前列。唐云香表示,暑假期间,图书馆的人流量比平时多了一倍,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3点到晚上7、8点,是图书馆最热闹的时段。图书馆每个月会组织八九项大大小小的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这些精彩纷呈的非遗活动,仅仅是深圳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个生动缩影,背后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对守护文化根脉、激活传统生机的高度重视与不懈努力。
“深圳非遗”,异地项目占三成
据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2月,深圳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88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8项、市级62项,覆盖传统舞蹈、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全面建立起从国家到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
“深圳非遗”不仅局限于深圳本地,作为移民城市,还有大批外来非遗项目在深圳落地生根。比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乐郭氏正骨法”,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还有源于陕西的田氏剪纸、源自潮汕的皮影戏等。据统计,目前深圳市认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异地非遗项目占三成以上。“深圳非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不断探索连接现代生活的路径,让非遗传承在深圳展现出了鲜活的模样。
▲深圳戏院暑假微剧场:儿童音乐皮影戏。
除此之外,深圳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模式,努力打造“非遗在社区”城市样本,并建成全国首个非遗主题社区图书馆。深圳承办2023年“非遗在社区”全国工作经验交流活动,4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深圳探索“非遗+旅游”“非遗+商圈”“非遗+高校”等新模式,组建非遗高校联盟加强人才培养。“流动非遗馆”打破公益与商业界限,“上合非遗旅游街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沙头角鱼灯节非遗活动案例”荣获国家级非遗旅游百强案例,四个非遗品牌入选“中华老字号”,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创新展示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
从2005年至今,“我们的节日——欢乐闹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深入人心;“沙头角鱼灯节”“麒麟文化节”“三月三庙会”等一系列本土民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引发关注。
2023年,首届“深圳文化遗产月”挖掘、阐发深圳地域和传统元素,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弘扬非遗,推出了互动性最强、市民可参与度最高的“焕然遗新,非遗集市”文化遗产节日大道艺术创作及展演展示活动。连续举办了六届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既通过不同形式活动展演展示地域特征浓郁、形式丰富多彩、具有科技元素的非遗项目,展开与传统非遗的跨时空对话,打造深圳非遗盛会,也带动周边主要商业综合体客流创新高,获文化传承、对口合作、拉动消费“三丰收”。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