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列热点事件的催化下,近期,资本市场对机器人、计算机行业的关注持续升温,相关板块行情表现活跃。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申万计算机行业近一个月涨幅6.44%、万得机器人主题指数涨幅超过10%。
在AI驱动下,计算机及机器人板块今年以来都颇受资金青睐。其背后的长线逻辑有哪些?近日,天弘中证机器人ETF基金经理祁世超表示,机器人板块的投资逻辑可从产业阶段演进、AI深度融合、智能化升级与资本市场催化四大维度展开,其核心在于从“技术概念”向“规模化落地”的跨越。计算机方面,天弘中证计算机主题ETF基金经理洪明华则认为,计算机板块的长线价值源于技术迭代的持续性、自主可控的必然性与场景融合的广泛性,其核心是“硬科技突破+产业数字化”的共振。
人形机器人进入0到1的突破期
祁世超介绍,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传统工业机器人向科技属性更强的人形机器人方向升级的关键阶段。而人形机器人当前正进入从0到1的突破期,接近量产临界点,未来一旦进入量产阶段,将复制新能源早期“需求爆发-订单扩张”的成长路径,进入到从1到n的快速扩张期。
作为AI硬件环节潜在空间最大的应用方向,机器人尤其是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成熟后,将渗透至制造业、服务业、家庭等多个领域,重塑生产与生活模式,市场空间巨大。祁世超指出,类似智能汽车L1-L5的发展逻辑,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也将沿着“等级提升”的路径发展。目前机器人正从人机协同向AI驱动的高智能体升级,随着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未来将向具身智能方向发展,通过轮式设计等折中方案适配更广泛场景,扩展应用边界。
在祁世超看来,政策端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也在持续加码,国内多地将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技术研发与场景试点。产业资金层面,头部企业加速布局。资本端,国内机器人团队正通过IPO、收购等方式寻求登陆A股,形成“产业发展-资本流入”的正向循环。
机器人目前的落地情况如何?祁世超介绍,工业场景是机器人落地最成熟的领域,尤其在汽车制造等规模化生产场景,国内制造业水平已接近海外,国产替代逻辑明确。而人形机器人的突破点在于“柔性制造环节”,目前国内车企已开始试点,未来将逐步替代人工“保留地”。商业场景的机器人应用已从“概念展示”转向“实际落地”,典型场景包括酒店配送、餐饮服务等。此外,机器人拳击、运动大会等娱乐场景也成为潜在方向,商业化进程加速。家庭场景落地仍需时间,需解决经济性、安全性与续航问题。
“机器人的商业化需经历‘技术验证-小批量试点-规模化量产-全场景渗透’阶段,当前还处于技术验证向小批量试点过渡阶段。核心挑战在于智能化水平、安全性、续航能力、经济性四大环节,需重点观测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进度。”
祁世超介绍,机器人产业链的博弈,主要聚焦于核心硬件国产替代与软硬件协同优化上,A股企业在细分环节已具备竞争力,长期将形成“自主可控”生态。通过规模化生产、供应链整合与技术迭代降低成本,国内机器人有望复制新能源车性价比优势,头部企业的量产进度与ToC销售占比是关键观测指标。随着核心部件国产替代(如减速器、传感器)的推进,叠加政策补贴与资本支持,国内机器人在成本端的优势将逐步显现,有望在中低端市场快速替代海外产品,再向高端市场突破。
三大逻辑驱动计算机板块长线投资
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而这一能力的实现高度依赖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突破,因此,计算机板块亦成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核心赛道。
天弘中证计算机主题ETF基金经理洪明华认为,当前计算机行业核心创新聚焦两大方向:生成式AI、智能驾驶。技术创新的加速迭代,将为行业提供持续增长动能。
计算机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紧密,下游需求呈现“多点爆发”特征。例如,AI大模
洪明华认为,生成式AI是计算机板块的核心赛道,当前已形成“算力-模型-应用”的国产
作为业内较早深耕指数基金的基金公司,天弘在这两大板块均有产品布局。wind数据显示,计算机ETF(159998)是全市场计算机类ETF规模最大的产品,截至8月8日,该ETF最新流通份额为38.17亿份,最新流通规模超35亿元;机器人ETF(159770)则是深市跟踪该标的的规模最大产品,最新规模为66.17亿元,年内份额飙涨290.56%,稳居同标的产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