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3分、弹跳扣篮,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深上演精彩对决

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 文/图
08-12 21: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以赛聚才、以才促产”

机器人化身篮球运动员,两两配合快速攻防转换上演激烈比拼。记者8月12日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深圳赛区现场看到,经过预选赛与小组赛层层角逐,电子科技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在决赛中相遇,最终电子科技大学技高一筹,夺得“飞身上篮”机器人篮球竞技赛冠军。

本届赛事不仅定格了青年学子的创新瞬间,更成为“以赛聚才、以才促产”的鲜活注脚,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攻防转换上演精彩比拼

借ROBOCON在深举办之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为了机器人的赛场。

经过为期七天的角逐选拔,8月12日,本届赛事的焦点赛“飞身上篮”机器人篮球赛迎来紧张刺激的决赛。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礼文堂内,一个长15米、宽8米,篮筐高度2.43米的特殊规格篮球场布置完毕。球场外的球架装满篮球,参赛大学生分别在各自场地布置两台机器人,做好最后的调试准备工作。

随着场地内传来裁判的一声哨响,机器人篮球决赛就此展开。

电子科技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分属红蓝两队,分别派出两位队员在场地外遥控操作机器人。为拦截对方投篮,双方机器人“运动员”身上都架起高高的拦网。通过场外遥控,机器人在场地内灵活走位,运球之后随即进入对方场地展开进攻。

比赛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4分钟,双方在攻与防之间快速切换,节奏紧张刺激。整场比拼中,电子科技大学队明显技高一筹,占尽优势。投球机器人每一次三分球都在队友“挡拆”配合下精准命中。

在比赛尾声,经过巧妙的传接配合,早早站稳篮下的机器人高高跳起完成扣篮得分。这一精彩动作赢得全场观众喝彩,同时锁定胜局。最终,电子科技大学以44:19的比分击败广东工业大学,夺得冠军。

“工程实战”激发创新思维

“去年拿到赛题,经过10个月的备赛最终拿下冠军,团队小伙伴们都很兴奋。只要热爱机器人,坚持学习付出精力,总能取得收获。”比赛结束后,电子科技大学队队长、软件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曾崇迅激动地告诉记者。

本届ROBOCON汇聚全国33所高校、76支队伍、1200余名选手,竞争比拼十分激烈。敏捷传接、精准投球、跳跃扣篮,一系列看似基本的操作,融合了机械结构设计与感知控制技术,考验运动控制算法与团队战术的有效配合。

曾崇迅表示,参赛的两台机器人其实与他们最初的想法大相径庭。为了达到最理想的功能效果,来自计算机、机电、软件、经管等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紧密协作,进行了7、8次迭代。

“由于比赛规则对机器人质量、电压的限制,跳跃扣篮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动作。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我们反复调整机械机构、搭配控制算法、选型适配电机,下了很多工夫。”他说。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陆际联表示,举办ROBOCON是为了通过工程训练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参赛学生需自主完成需求分析、设计制作、组装调试和技术改进,体验完整的工程项目流程,掌握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用赛事纽带串联产学研

除了“飞身上篮”项目,本届大赛还设计了“仿生足式”、“机器人排球”赛项,融合机械制图、电子电路、自动控制、计算机编程等多门学科知识。

ROBOCON自2002年举行以来,已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输送了数万名卓越工程师与创业人才,成为新工科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载体。

本届赛事落地深圳,“以赛促产、以产育才”的深层意义凸显,不仅是技术竞技的舞台,更是产学研融合的纽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本地高校全程参与赛事保障,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进行赛事运营,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联动辖区企业开设“技术对接通道”,赛后优秀团队将有机会享受100亿元政府订单池、分布式算力网络等资源支持,实现从“赛场创新”到“产业落地”的无缝衔接。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表示,希望以赛事为纽带,打通高校、实验室与产业应用场的衔接通道,让企业在竞技中发掘技术新苗,让青年学子在交流中打开技术前沿视野,触摸产业脉搏,从而推动创新智慧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涵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