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口袋也富脑袋”,广东云浮“兵支书”将民生冷暖扛在肩头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文/图
08-12 16:3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织密基层治理网络,浇灌乡村文化薪火。

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素龙街道凤塘村,有一位老兵,扎根32载,任职13年——凤塘村党总支部书记唐建南,从青丝到白发,由“优秀士兵”到“头雁标杆”,以“一核两会三带”织密治理网络,用“七届夏令营”浇灌文化薪火,让曾经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滞后的凤塘村,于2023年蝶变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近日,记者通过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的“走基层·走军营·走红色足迹 ”——中央、省市媒体采风活动了解到,凤塘村连续多年零上访,昔日荒草丛生之地已然变身“致富田”,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板。“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唐建南将民生冷暖扛在肩头。

在基层治理中,他创新构建“一核两会三带”组织体系,以凤塘村党总支部为核心,成功化解矛盾百余起,动员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超千人次,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共商议”。

面对村道破损、农田水利失修等问题,唐建南多方奔走争取资金93万元,为村重新铺设总长1.7公里、6米宽、18公分厚的高标准水泥路。他自掏腰包带头捐资,发动群众筹款共18万元点亮村里63盏路灯,终结村民“摸黑夜行”的历史,并大力推进渠改工程和引水工程,保障千亩良田得以灌溉。

在唐建南的领导下,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种植大户规模种植经营等方式,实现连片种植水果玉米300多亩,年产值突破200万元。50余名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日薪最高达150元,目前村中连片种植有黄金九号百香果70多亩、特色葡萄30多亩。借由“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23万元。村民钱包鼓了,乡村振兴底气足了。

如今,3700多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1800多平方米的南龙文化广场、凤塘村体育才艺培训中心、石咀文体广场等多项文化体育设施相继落成,村民从“忧居”迈向“优居”。在唐建南看来,“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村中青少年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多,唐建南担心他们缺少正确引导,在暑假期间沉迷手机、结交不良朋友、与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

于是,2017年,他在罗定首创村级青少年公益夏令营,开设有队列、舞狮、篮球、武术、书画等课程,由村中15名退役军人以及具有篮球、武术、书画专长的党员和志愿者担任培训教师,累计培育1500余名青少年及留守儿童。他还组建党员教师志愿队,举办青少年篮球赛、亲子联欢会、小读者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百余场。

在他的推动下,该村获评“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云浮市儿童友好社区”,村里的“唐人艺苑”曲艺社斩获国家、省、市级奖项150多个,培养曲艺人才80余人。“第二课堂”文化种子在乡土生根开花,报名人数总是爆满。这位奔走于田间地头的“兵支书”常说:“我只是个‘铺路工’,凤塘的明天要靠大家一起奋斗!”在云浮,像唐建南这样持续在线、埋头前行的“兵支书”“铺路工”还有许多。

自广东开展“百千万工程”以来,云浮市罗定市素龙街道凤西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建能依托该村临近城区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盘活村中2.8万多平方米的集体留用地。2025年,凤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4万元,同比增加73.6%。除了组织成立凤西村棋类协会、书法协会、文艺协会,他还鼓励村民参加素龙街道第一届“村BA”篮球赛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云利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钊汉,同样以壮大集体经济为要。云利村规模小、人口少,想发展,必须引进资金。陈钊汉借助该村的地理优势与资源禀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承租山地种植坚果约1000亩、茶油树200亩,并优先聘请本地农户务工,引进农村职业经理人1人,使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3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17万元。

云利村素有“民俗文化村”之称,也是“三罗武装斗争”第一枪休整地。近年来,在陈钊汉的带领下,该村获得“云浮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3年“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2024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等荣誉。陈钊汉还协助云利村建设6.5公里“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路”,打造“漠阳江第一潭”景致,并做好适老化服务,让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如何操作粤智助服务机。

这些“脚底板下出办法”的“兵支书”,语言朴素、办事勤恳,如此,激活广东“百千万工程”一点一滴地落地落实。云浮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把选优配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深化落实广东“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动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目前,该市已建成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041个,覆盖率达100%。

值得一提的是,云浮市《云城区用好“兵支书”“兵委员”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入选2024年《全省基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2名“兵支书”上榜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表现突出的个人名单。走访中,云浮的“兵支书”们常常告诉记者,“现在媒体网络这么发达,要踏踏实实做出成绩,才能真的取得群众信任。”

从军营带回来的忠诚、纪律与韧性,烙印在他们引领乡村奋进的足迹中。唐建南点亮的那63盏路灯,不仅照亮凤塘村的夜晚,也燃起广东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之光。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