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术后康复就是“躺平不动养伤口”?大错特错!
最近妇科病房里多了些奇怪的“装备”——病床尾巴上都架着台迷你脚踏车,患者躺床上就能蹬,医生护士还天天催着“多踩会儿”。
这操作让不少人犯嘀咕:刚做完手术就动?不怕伤口裂开吗?
其实,这台“床上单车”可是术后康复的“神助攻”,尤其对妇科手术、盆底泌尿手术的患者来说,蹬对了能少遭好多罪,甚至能避开血栓这种致命风险。
今天就来揭秘这台“病床神器”到底有多牛!
Part.1 为什么术后早期活动如此关键?
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不动,会带来一系列风险:
血栓的风险:术后血流减慢,下肢深静脉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导致致命的肺栓塞。
心肺功能下降:卧床导致心肺得不到有效锻炼。
肺部感染风险增加:呼吸变浅,痰液不易排出。
关节变“僵硬”:缺乏活动,关节活动范围会受限,影响日后行走。
传统的被动按摩或家属帮助活动肢体,效果有限,床上脚踏车则提供了一种科学、量化且能主动参与的解决方案。
Part.2 什么是床上脚踏车?
简单来说,它就像一台固定在病床尾部的“迷你自行车”。
说它是神器真不夸张,患者只需躺在床上,患者完全不需要下床,蹬蹬脚踏板就能安全有效地进行下肢运动,解决一大堆问题:
血栓的“清道夫”,规律的下肢屈伸运动,像泵一样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物理手段。
肌肉的“守护者”,无论是主动发力还是设备辅助的被动/助力运动,都能刺激肌肉收缩,有效延缓肌肉萎缩,保持甚至增强肌力。
循环的“加速器”,促进下肢乃至全身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减轻水肿。
关节的“润滑剂”,维持髋、膝、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僵硬粘连,为后续下床行走打下良好基础。
肠胃的“小助手”,温和的活动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胃肠功能,减轻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预防术后腹胀和便秘。
心情的“调节阀”,主动参与康复能提升患者的积极性和掌控感,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加速整体康复进程。
更绝的是,随着训练的深入,患者的心肺功能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增强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为整体康复奠定基础。
Part.3 会不会影响手术伤口?
肯定有人担心:伤口会不会裂开?疼不疼?
其实医护人员早就为大家考虑到了,安全是第一原则!
首先,这项运动不是谁都能马上进行的。得先通过专业评估,判断是否适合及何时开始训练。循序渐进,根据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强度、时间和主动性。
训练前,患者需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缓慢的肢体伸展运动,以减少肌肉拉伤的风险。在训练过程中,患者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同时注意均匀呼吸。
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同时也会指导患者正确的姿势和发力方式,确保设备稳固,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心率、呼吸、疼痛、疲劳感)。
说白了,这就像给术后康复量身定制的健身计划,安全得很,别自己吓自己。
Part.4 这几类人尤其该试试
做盆底泌尿手术的老年患者:本身可能有高血压、糖尿病,躺久了风险更高,蹬单车能减少并发症。
怕疼不敢动的人:不用下床,躺着就能练,心理负担小。
术后总胀气、不排便的人:蹬几分钟就能感觉到肚子咕噜咕噜蠕动,比吃药方便安全。
近年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优势专科——盆底泌尿手术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患者,日渐增多的老年患者多数有内科合并症,为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妇科医护团队开展围术期患者床上脚踏车康复训练,目前已帮助越来越多的围术期患者躺在床上成功开启康复之旅!
术后康复不是“躺平等待”,而需要“主动出击”。要是身边有人要做手术,不妨把这个“神器”告诉TA。
早一天练起来,早一天轻松出院~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