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萌系”巴士遇上硬核治理 布吉街道创新推出“宝宝巴士”接驳公交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文/图
08-06 21:2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清晨的布吉街道,往日地铁站周边被电动自行车“包围”的景象正悄然改变。橙黑白相间的“宝宝巴士”接驳公交穿梭于小区与地铁站之间,将居民安全、快捷地送达目的地。

作为深圳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之一,布吉街道管理人口超50万,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15万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曾长期困扰居民。自6月5日起,布吉街道创新推出“短距离、高频次、快周转”的“宝宝巴士”接驳公交,以数据赋能、疏堵结合、共治共享的举措,打通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一个多月来,布吉地铁站周边电动自行车停放量下降22.34%,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的“布吉样本”。

数据赋能:AI算力支撑精准治理

治理之难,首在底数不清。布吉街道直面痛点,在全市率先构建地铁口交通动态数据库,以“人工+智能”双轨机制筑牢治理基石。

“破解治理顽疾,我们的起点是向数据要答案。每条线路的规划都有数据撑腰,这是‘宝宝巴士’成功的关键。”布吉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打破治理盲区,街道联合科技企业,以高德地图为AI数据底座,构建地铁口交通动态数据库,累计采集数据20万条、视频图像100G,完成4轮25235辆电动自行车的车牌信息溯源,去重筛选出9370条明细数据形成车牌档案库,精准掌握常到访地铁口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及分布规律。

据介绍,该街道依托电动自行车起始点热力图与线路规划的比对,规划的“宝宝巴士”4条线路精准覆盖地铁站周边电动自行车集中的小区。布吉东线、百鸽笼线等线路与居民出行需求高度契合,“宝宝巴士”日均客流环比上涨65.66%,82%的上座率印证了线路规划的精准性,其中布吉东线、百鸽笼线高峰时段接近满座。

精细化的数据管理更显治理智慧。街道建立电动自行车到访率分级模型,将用户分为“完全平替”(超15天未到访地铁口)和“部分平替”(7-15天未到访地铁口)。数据显示,“完全平替”用户增长超6倍;“部分平替”用户增长48.25%。通过对数据的靶向分析,街道科学压缩22%的电动自行车停放空间,在精准压缩空间的同时充分兼顾了市民情绪,推动绿色出行迁移趋势加速形成。

目前,街道正计划与辖区数据公司合作,将现有数据成果进一步深化分析,融合公交运营数据与高德互联网数据,建设一个可指挥、可运营、可推广的平台,为后续的空间压缩、线网优化提供全域数据赋能。

布吉地铁站E1出口压缩空间前后对比图。

疏堵并举:“宝宝巴士”引领出行方式变革

“以前骑电动车到地铁站要15分钟,现在坐‘宝宝巴士’8分钟直达,再也不用抢车位了。”家住布吉的张女士说。6月9日,“宝宝巴士”首批线路开通,单日客流307人次;6月18日4条线路全线运营,单日客流723人次;至7月17日,单日客流增至1654人次,涨幅达128.77%。线路从3条扩展至4条,车辆从8台增至16台,每日最低运营224 班次,高峰时段3-5分钟一班,“短快灵”的特点赢得居民青睐。

破解顽疾需“疏堵并行”。布吉街道在“疏”通出行渠道的同时,同步推进“堵”点治理。通过常态化整治与空间压缩,累计清理无牌电动自行车4525辆、拖移违规占道有牌车辆3171 辆,开处罚单3018宗,打击非法运营35宗,有效规范了交通秩序。原本被电动自行车占据的机动车道、人行道重新畅通,累计腾挪公共空间超4000平方米,实现“还路于民”。

经济可行性更为该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按照深圳东部公交标准,定制线路单公里客流≥1.2人次可转为常规公交。百鸽笼线6月12日率先达标,至7月17日,4条线路全部符合标准。其中百鸽笼线自然日单公里客运量达2.33人次,布吉东线达2.06人次,为模式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短期靠‘不能停’的物理约束,长期靠‘不想停’的习惯养成。”布吉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宝宝巴士”的深入推行和规范停放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辖区居民已实现从被动约束到主动遵守的转变,治理成效呈现长效化态势。

共治共享:凝聚社会合力助推治理升级

布吉实践的成功,更深层的动力源于将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深度融合,凝聚绿色出行社会共识。

“‘宝宝巴士’的名字,是居民在社区座谈会上票选的,站牌设计也融入了大家的创意。”布吉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启动前,街道通过在线平台、社区活动等渠道收集35000份调查问卷,将“班次密集”“站点近小区”等需求直接转化为线路设计依据。21个特色主题公交站牌融合萌趣元素,通过视觉吸引提升乘坐意愿,生动彰显了共治理念。

为让更多居民知晓便民措施,街道还构建起立体化宣传矩阵。线上街道公众号推文阅读量超12万次,创意短片播放5万次,社群每日推送接驳信息;线下在5个地铁口、35个公交站台及3800处居民楼栋设置宣传点,铺设易拉宝130套、海报19000张、温馨提示贴纸20000 张,59个小喇叭循环播报。“下楼就能看到宣传,试坐一次就成了常客。”居民李女士的话道出许多人的转变。

治理成效最终体现在民生改善上。短短一个多月,超3.5万人次体验到“宝宝巴士”的便捷;腾挪出的公共空间里,行人畅行的场景重回视野。网友“保子在深”留言:“布吉的‘宝宝巴士’,把路还给了行人,值得点赞!”

从数据驱动的精准施策,到疏堵结合的系统治理,再到共治共享的民生导向,布吉街道以“宝宝巴士”为切口,交出了一份破解“电鸡围城”难题的基层治理创新答卷。这场“绿色出行革命”生动证明,立足群众需求、善用科技手段、凝聚社会合力,正是化解城市治理痼疾、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效路径。其成功实践,也为超大城市探索精细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布吉方案”。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