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龙岗区坪地街道六联社区依托“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开展“碳路先锋・启迪绿色智慧・共创美好明天”低碳研学活动。30组亲子家庭沿着精心设计的“串珠成链”路线,走进深能环保龙岗能源生态园、新桥世居、未来大厦、六联小学四大绿色地标,在生活垃圾发电的震撼场景里、客家围屋的传统智慧中、未来建筑的黑科技里、纸浆创作的实践课堂上,沉浸式读懂“绿色低碳”的深层内涵。这场研学不仅让“绿色低碳”从抽象概念变为沉浸式体验,更成为坪地街道以民生项目激活生态教育、以基层实践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注脚。
串珠成链:四维场景织就坪地绿色“活教材”
“工业生态+数字人文+未来科技+校园实践”——坪地街道为这场低碳研学打造的闭环体系,恰是辖区绿色资源的一次集中亮相。
深能环保龙岗能源生态园作为研学首站,用“垃圾变电能”的现实图景打破认知壁垒。实时监测屏上“近零排放”的字样,让家长们直观理解“无废城市”的内涵,“原来垃圾不是废物,是放错地方的宝藏!”成为现场最真切的感叹。
百年客家围屋新桥世居则藏着古人的低碳密码。孩子们触摸着冬暖夏凉的夯土墙,观察天井雨水经石槽流入储水池的设计,家长李先生拍下通风结构图感慨:“老祖宗的智慧,是最生动的环保课本。”
未来大厦的“黑科技”打开未来生活想象:“光储直柔”展厅里,直流灯比传统灯具省电40%;空气花园中,3D打印再生材料座椅可拆可坐;16楼空中花园俯瞰低碳城,连片光伏板组成的“蓝色铠甲”每年发电120万度,让科技赋能绿色的图景清晰可见。
终点站六联小学纸浆工坊,将理念转化为实践。废纸泡制成泥,加入色素变成七彩纸浆,亲子合作捏出的“绿色家园”浮雕里,小宇特意为纸浆房子装上“太阳能板”,“回家就收集废纸盒,再做个环保城堡”的约定,让低碳从体验走向行动。
大盆菜里的民生温度:从课堂到日常的低碳转身
“‘民生微实事’就要接地气、有实效。”六联社区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大盆菜”项目的核心逻辑。
这场研学活动并非孤立的体验,而是政企社校联动下的“环保实践课”——企业开放生产车间,古村落解锁文化密码,科研机构展示前沿技术,学校搭建实践平台,多方资源的整合让“听环保”真正变成“做环保”。
活动结束后,80%的家庭在家设立“废纸回收角”,孩子们化身“家庭垃圾分类监督员”,有的将研学笔记做成“低碳手抄报”贴在楼道。家长王女士的感受颇具代表性:“直到在能源园看到烟囱不冒烟,在围屋摸到老墙会‘呼吸’,才明白环保就在身边。”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正是“大盆菜”项目以小切口解决民生认知痛点的生动体现。
绿芽扎根:坪地实践书写可持续发展基层答卷
小宇书包里的三样“战利品”——能源生态园的环保书签、新桥世居的雨水收集示意图、亲手制作的纸浆画,恰是低碳理念扎根的象征。“老师说,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就是在做低碳。” 孩子的认真,折射出活动的深层价值。
这场研学的创新之处,在于破解了低碳教育碎片化难题。通过四大基地的场景化教学,坪地将工业转型、文化传承、技术创新转化为沉浸式教育生产力,让绿色智慧真正走进家庭。正如坪地街道相关负责人所言,下一步将持续推广“串珠成链”模式,让工业智慧、文化遗产、科技力量与校园实践持续碰撞,让“绿色低碳”从口号变为家家户户的日常。
从客家围屋的传统智慧到低碳城的现代科技,从“大盆菜”项目的民生温度到亲子家庭的行动自觉,坪地街道正以基层实践为笔,为深圳建设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写下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注脚。
编辑 秦天 审读 甘霖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