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友基创始人李远志:在数字手写细分赛道“落笔生花” | 创新创业深圳人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08-03 21:2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记者走进汉王友基产品展示区,一位画师正在数字绘画板上泼毫挥墨:笔尖轻触,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稍施力道,便氤氲出浓郁鲜艳的色块。这细腻入微的笔触变化,源自全球首创的16K压感技术,是深圳市汉王友基科技有限公司在数字手写领域深耕二十余载的技术结晶。

从1998年“下海”在华强北创业,到技术突破全球布局,再到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汉王友基创始人李远志带领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笔,以深圳沃土为纸,在数字手写这一细分赛道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跃升。

把握时代机遇下海创业

20世纪90年代,而立之年的李远志因为工作的机会偶然来到深圳,因业务往来与众多港台商打交道。

“交流过程中,他们对数字未来的畅想,尤其是数字手写技术的潜力,让我看到广阔的前景。”1998年,李远志毅然“下海”,在华强北创立公司,投身数字手写技术研发。

创业初期,该公司仅有十几人,聚焦汉字输入领域,依靠委托加工模式生产硬件产品。2006年,李远志发现大量从事创意设计的人,对数字艺术绘画有着较高需求,便决定从研发手写板转向数字绘画工具。

“那可真是挑战啊。”回忆往昔,李远志感叹道,当时国内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还要面对国外企业的专利壁垒,技术攻关举步维艰。“数字绘画对笔画的粗细、浓淡变化要求极高,需要让设计师实现‘ 落笔生花’的创作体验,这对我们的技术是极大考验。”

更难的是外界诱惑与内心坚守的博弈。彼时深圳房地产市场升温,不少人通过房地产快速获利,身边有人劝他转行,但看着追随自己的团队,李远志选择了坚守:“一群人把前途托付给我,怎么能因为眼前的利益就放弃长远的事业。”最终,团队沉下心来攻克技术难关,用两三年时间实现技术突破,以差异化路径打开市场空间。

技术创新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通过不断发展和技术创新,汉王友基成功实现全球首创16K的压感笔触。相比市场上其他模拟笔和电容笔产品,汉王友基的EMR带芯手写笔产品以其出色的灵敏度、精确度和可靠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和细腻的绘写体验。

从最初的追随者到比肩国际水准,直至成为新的标杆,一路走来,李远志颇有感触。

“技术突破从来不是‘孤胆英雄’能做到的。”李远志告诉记者,该公司十分重视人才,既有“孙悟空式”的技术尖兵,也有“沙和尚式”的协作骨干。“深圳城市活力足,能招聘到各种各样的人才。”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深圳良好的创业生态。在李远志看来,深圳是高科技企业的“天然孵化器”。“深圳的优势在于产业链配套,无论是高附加值芯片设计,还是硬件精密加工、包装配套等,完善的产业协同让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牢牢把握市场先机,赢得竞争优势。”

AI 赋能拓展全球市场

立足深圳,放眼全球。2010年,在国内市场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李远志带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5年后,方兴未艾的跨境电商平台,为汉王友基带来新机遇,他果断组建电商团队,深入研究平台规则,一举打开全球市场。

目前,汉王友基已经发展成为800多人的全球化企业,产品从单一的汉字输入设备拓展到覆盖数字艺术创作、教育等多领域的智能硬件矩阵。业务版图也在To C和To B两大领域不断扩展,Xencelabs马蒂斯、XPPen和ugee友基三大自主数字绘图工具品牌等产品,已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数千万创意设计工作者赋能。

展望未来,企业布局清晰而坚定。李远志说,在传统手写内容的数字化记录的基础上,未来将借助AI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如正在研发的数字笔迹智能化处理技术,能精准识别学生书写的公式和符号,借助大数据和AI大模型判断习题正误,引导学生改善知识点薄弱环节。

“无论怎么发展,汉王友基的总部永远在深圳。”李远志语气坚定,“这里的创新土壤、产业链韧性和政府服务效率,是我们走向全球的底气。”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陈晨 二审 王雯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