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湾区同心 全运同行”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举行。现场,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电缆四班副班长赵伟利,作为此次十五运和残特奥会保供电专项的重要工作人员之一,担任代表庄严宣誓:“精铸安全防线!严控流程闭环!高效协同攻坚!聚万钧之力,护一赛精彩!赛事保障,使命必达!我们准备好了!”
以科技守卫万家灯火,用匠心点亮体育赛场。在深圳,一张横跨全城的110千伏高压电缆网络,正以极高的精度编织着十五运会深圳赛区108个保重点场所及其所涉及的超百座变电站供电保障网。随着十五运赛事百日倒计时的不断推进,这片地下电缆走廊稳定运行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科技赋能立体巡检
“智”护地下电缆世界
“每一寸电缆的敷设尺度、每一处接头的密封性,都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容不得半点马虎。”赵伟利半蹲在电缆沟内,手持检测设备,仔细地扫过每一处细节。潮湿的电缆沟内闷热难耐,但他的动作始终一丝不苟。
为保障十五运顺利举办,深圳供电局启动了“五长”机制,即在每个场馆设一名馆长、每条重要保电线路设一名线长、每座供电站设一名站长、每个重要值守点设一名值长、每个保电片区设一名片长。作为此次十五运保供电专项工作的“片长”,赵伟利主要负责深圳宝安和光明片区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缆线路运维。
“高压电缆就好比人体的大动脉。”赵伟利向记者强调了电缆对赛事顺利举行的关键作用。“现在的电缆都埋在地底下,看不见、摸不着,工地施工一不小心可能就挖到电缆,一挖到就会导致跳闸,影响很大。”因此,守护电缆安全,保障电缆正常运作是十五运保供电专项工作的关键。
为确保电缆线路正常运行,赵伟利带领团队建立了保电线路专项档案,全面摸排辖区内保电线路周边隐患情况,针对性制定分层分级管控措施。他们在隐患点安装智能摄像头,电缆通道处安装智能标桩开展实时监控,在埋设较浅路段装设智能地钉开展振动监测,通过“智能摄像头+智能标桩+智能地钉”等新型数字化手段构建起一套电缆通道隐患运维体系,将监控覆盖到一条条数公里长的电缆通道,编织起一张庞大的可视化监控网络。
这套由“智能摄像头+智能标桩+智能地钉”构成的数字化“天网”,结合定时巡航的无人机以及深入隧道自主巡检的机器狗,构建起一道全天候、无死角的科技防线,将“看不见”的地下电缆世界,置于实时监控的安全屏障之下。
“零死角”特检
为城市动脉精准“把脉”
常规巡视筑牢了外部防线,而电缆设备自身的健康状态,则需更深入的检测。除了保障十五运电缆重点线路的正常运行,赵伟利团队还需要兼顾片区其他线路的正常运作。面对繁重任务,赵伟利对电缆线路采取了差异化检测,“重要的线路就优先检测,最大化地利用好有限的人力资源”。
曾经,一个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摆在供电人面前:如何有效检测高压电缆金属护层及接地系统的电气连接状态?这层金属护套是电缆防水防机械损伤的关键屏障,在复杂的电场和潮湿环境下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可能导致电缆本体故障。传统上,这一关键部位的状态检测几乎处于空白。
赵伟利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带领团队主导研发了高压电缆接地系统回路阻抗检测设备。从理论分析、方案设计到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攻关,再到设备原型迭代、现场试验优化。终于能在电缆带电运行状态下,精准、便捷地测量接地回路的运行状态,如同为电缆的“外循环系统”做了一次精密的“心电图”。
“去年刚研究出来,今年十五运就正好能用上这个设备!”赵伟利难掩兴奋。伴随十五运保电进入冲刺阶段,这套刚刚完成最终优化的自主设备立即投入实战。截至目前,团队已对80%的保电线路完成了该项检测,实现了保电设备状态监测真正的“零死角”,为这场重大保电战役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技术砝码。
科技为引擎,驱动保电技术迭代升级;匠心似罗盘,校准创新成果落地航向。赵伟利作为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职工技术协会“银牌技工”、“南方电网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将继续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边界,将前沿创新精准转化为保电实战的硬核支撑。在十五运璀璨灯火的背后,正是像赵伟利这样的“电缆卫士”,用智慧与汗水默默守护着电网的每一根“动脉”,为重要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陈晨 二审 王雯 三审 徐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