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戴泽等艺术家个展纷纷登陆鹏城,掀起市民打卡热潮 重磅力作难得一见 观众直呼“非常过瘾”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08: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最近,重磅大展都来深圳了,非常过瘾!”暑期,深圳的各大美术馆、艺术场馆精心策划推出涵盖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多元展览,尽显城市艺术腔调。特别是蒋兆和、戴泽等艺术家的重磅个展,掀起观众打卡热潮。他们在作品前热情互动、合影留念,与馆内的艺术氛围交相辉映,成为夏日鹏城一道亮丽风景线。

市民观展“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深圳美术馆供图

时隔44年之后再续艺术情缘

正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吸引大批观众打卡。现场人流如织,好评如潮。此次共展出国画大师蒋兆和83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涵盖不少经典之作。比如,蒋兆和早期的油画《一个铜子一碗茶》以及广为观众熟知的《杜甫像》及其画稿、《太白沉思》《李清照像》等作品。展厅内的和平鸽装置与蒋兆和的《愿与君子共和平》等作品相呼应,仿佛能穿越画布,振翅高飞于观者的心田。

展厅里最受关注的作品当属《杜甫像》。“我看到了语文课本里的《杜甫像》真迹,太激动了。这件作品形神俱备,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观众关小姐兴奋地告诉记者,“听说这张作品是从国家博物馆借出来的,在深圳能看到幸福感满满。”

家住宝安的观众陈先生已70多岁了,特地赶来看展。他告诉记者,1981年,他在深圳展览馆(深圳美术馆前身)看过“蒋兆和画展”,非常震撼。“当时展出了巨幅作品《流民图》,引起海内外的轰动,让我念念不忘。虽然这次《流民图》没来,但《流民图稿》来了,一样的精彩,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构思创作的神韵。”

该展的策展人郑石如介绍,蒋兆和与深圳缘分深厚。蒋兆和于1943年创作的《流民图》生动地呈现出不同人物在同样的战争罪恶下的沉重苦难,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画作品。但这件作品后来命运多舛,曾几经丢失,后寻找到半卷。1981年,正是在深圳的蒋兆和画展上,展出了《流民图》,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该图首次在神州大地展出,成为轰动艺术界大事。44年之后,蒋兆和个展再度来深,再续前缘。

深圳是科技之城,为这次展览赋予浓厚的科技色彩。比如,策展团队特别设置了“杜甫很忙”互动专区,实现传统笔墨与数字技术的跨时空对话。不少观众体验通过AI技术生成一张具有蒋兆和风格的个人画像,保存在手机里;另外,展览也通过数字技术让水墨人物“活”起来,更具立体性和沉浸感。“艺术和科技的融合让这次展览很深圳范儿,很有腔调!”观众余小姐告诉记者。

观众在文字与视觉双重体验中共鸣

深圳美术馆正在展出“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展览,涵盖油画、水彩、素描等百余件珍贵作品,通过五大板块系统梳理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戴泽跨越80余年的艺术实践。

该展自7月25日开展以来,人气爆棚,广受追捧。《农民小组会》《时光》《岔沟之战》《白玉兰》《海阔天空》等一批戴泽的力作让观众流连忘返。不仅如此,策展团队将戴泽对艺术与生活的感悟,放大字体,写在展墙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比如,“艺术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爱”“顺其自然 心平气和”……这些让观众在文字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中深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策展团队还根据戴泽作品《小熊同他的妈妈》设计了两面巨大展墙,每面墙都放满了小熊玩偶,成为全场最“出片”的打卡地。观众们在粉色和玫粉色的小熊墙前拍照的同时,也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戴泽海洋题材作品首次系统呈现,与深圳基因形成艺术回响。其作品中涌动的潮汐、停泊的船舶、劳作的海民,不仅与深圳“向海而生”的城市基因形成时空共振,更以艺术语言重构了海洋文化的深层美学逻辑。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