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个展亮相深圳,“艺术+科技”引关注 传统笔墨与数字技术“对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07-25 11: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杜甫》131cm x 90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尹春芳)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承办的“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展览正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打卡”。此次遴选了蒋兆和80余件代表作品,并通过数字交互、AI生成等创新技术,让水墨人物在光影中“苏醒”,让观众从中获得独特的美学感悟与精神共鸣。

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叙事中,蒋兆和(1904-1986)的艺术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作巨幅长卷《流民图》震撼人心,堪称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现实主义里程碑式的巨制。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顾问,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蒋兆和的艺术风格鲜明,擅长人物写生,素描重结构。他接受徐悲鸿现实主义和改革中国画的艺术主张,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造型融合,建构了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水墨人物画体系。作品通常在人物头部以极精确的渲染塑造体积和质感,注重刻画对象的神情心态;躯干衣服则以准确的勾勒放笔写出结构之后,阔笔渲染出明暗关系,应物施线,不拘成法。白石老人谓其画“能用中国画笔加入外国法内,此为中外特见,予甚佩之”。后来的《杜甫》《张衡》等历史人物肖像也以性格刻画见长,笔墨造型技巧之外,显示了蒋兆和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深切理解。

蒋兆和以现实主义之笔直指人性本质,以人文关怀之心叩问社会现实,在艺术表现与精神维度上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当代性。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让他开辟出一条独树一帜的“荒草径”,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在该展中,《杜甫》《悠然见南山》《流民图稿》《愿与君子共和平》等一批佳作集中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该展不仅突破传统艺术的范畴,也将“艺术+科技”融入作品之中,实现传统笔墨与数字技术的跨时空对话,既彰显深圳的科技艺术融合基因,也是对蒋兆和人文精神的当代续写。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10月21日。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