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人文天地·南海潮

魏益君
08-01 11: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古典诗词中,军旅题材的诗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唐代边塞诗的雄浑壮阔,再到宋代爱国词的慷慨激昂,军人情怀始终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这些作品或描写边关将士的艰苦生活,或抒发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或表达对和平的深切渴望,浸润着军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情感世界。赏读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军人的精神风貌,更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军人情怀是报效国家的热血丹心。古代诗词中,军人最动人是情怀莫过于那份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这种精神的写照。金甲虽被黄沙磨穿,但军人的意志却愈加坚定,凸显出军人铁血丹心的英雄气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同样饱含军人豪情。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的军人情怀尤为真挚。

古诗词里,不少边塞诗将眼光聚焦在军人身上。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直接描写了边关的严寒对军人的影响。连将军的角弓都冻得拉不开,铁甲冷得难以穿在身上,普通士兵的艰苦可想而知。

军人并非铁石心肠,也有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李白《关山月》中“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生动表现出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则从家人角度表达了对从军亲人的牵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同样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军人情怀是视死如归的气节与担当。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军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屈原《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则从更高层面歌颂了军人虽死犹荣的精神。

今天,我们赏读这些诗词,不仅是为了欣赏文学艺术,更是为了传承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军人情怀依然激励着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犹如一座座精神丰碑,永远铭刻着军人的铁血丹心,照亮着民族的精神家园。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恬

(作者:魏益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