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别行政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政策创新和深化深港合作,正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高质量康养生态体系。
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日前在立法会表示,政府每年投放在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约1200至1300亿元,根据香港特区政府2025-26年财政预算,2025-26年度社会福利经常开支预计达1304亿港元,占全年政府经常开支总额22.2%,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其中大部分均投放予老年人的现金援助,以及给予80多岁长者住院和医疗上的长期护理安排。
香港坚持"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的政策原则,通过科技赋能和跨境合作,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深化合作,为各类群体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养老选择。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计划已于2023年9月正规化实施,2024至25年度分别有26000名及12000名长者受惠于津助社区照顾服务及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计划,为较体弱的中老年长者提供更专业照顾。
在财政支援方面,政府透过长者生活津贴及高龄津贴向长者提供现金援助。除其自住单位外,若夫妇二人资产不超过616000元、单身人士则不超过406000元,每月每人就可领取4250元长者生活津贴以补贴其生活所需。广东计划和福建计划目前已分别有约26000名在广东省及约2600名在福建省养老的香港长者受惠。
在跨境养老服务方面,香港与大湾区城市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已扩展至共15间院舍,分布在深圳、广州、佛山、肇庆、中山、江门等6个大湾区城市,已有逾500名长者透过计划入住内地大湾区院舍。何启明透露,政府正与内地金融体系商讨能否直接将现金援助发放至有关长者的内地户口,有关安排可协助在大湾区居住的长者不需作跨境汇款。香港特区政府已将15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医疗机构纳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深圳有四家),为跨境养老的香港长者提供了便利的医疗服务。
深圳作为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为智慧养老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深圳市共有83家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床位数1441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3062张,占比90%。深圳已形成"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自2020年以来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6万余户,并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外骨骼等高科技解决方案试点应用,打造智慧药房、智能化陪伴机器人等创新应用场景,为香港发展智慧养老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深圳智慧养老示范应用的启发下,香港也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构建智能化康养生态系统。在第16届香港国际医疗及保健展上,76岁香港居民通过脑机AI头环操控智能轮椅的演示,VR认知评估技术、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展现了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巨大潜力。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配合智能护理床、智能机械人等设备,正在重塑香港的养老服务生态。
对于青老年人及准备步入中老年人一群,政府一直推广积极乐颐年的理念,包括推行长者学苑计划及老有所为活动计划,让刚步入退休年龄的长者继续保持活跃的生活和参与社区活动。社会福利署透过全港200多间津助长者邻舍中心及长者地区中心,推动老有所为活动计划,资助社会服务机构及地区团体举办活动,鼓励长者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潜能,贡献社会和实践老有所为的精神。劳福局及安老事务委员会联合推展长者学苑计划,善用中、小学和专上院校的现有设施、资源和学生网络,为长者提供学习课程和长幼共融活动,有助促进跨代和社区共融。目前,全港各区专上院校及中、小学共设立约200家长者学苑。2024至25年度长者学苑计划提供约15000个学习名额。
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还表示,特区政府正与内地金融体系商讨,研究将现金援助直接发放至在大湾区养老的香港长者内地户口,免除跨境汇款程序。香港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在民生服务领域的创新实践。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内地拥有丰富的养老产业资源和高性价比服务设施,这种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模式,探索出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路径。
展望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深港两地将继续深化养老服务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康养生态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