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为推动中西医跨境交流与合作,促进香港与内地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罗湖区政府、民建联振兴中医药小组、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举办推进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论坛,并举行中西医跨境转介策略合作签署仪式。
项目由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深圳希华爱康健医院支持,将罗湖区作为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的首个试点,为香港市民提供更优质快捷的跨境医疗服务,舒缓香港医疗系统压力,促进中西医跨境医疗合作。
大会开始后随即举行希玛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中西医跨境转介战略合作签署仪式,由希玛医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兼行政总裁李肖婷及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副会长林蓓茵分别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这次签署的推进中西医跨境转介战略合作协议,主要内容是在深圳市罗湖区政府支持下,由民建联振兴中医药工作小组、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希华爱康健医院共同构建合作平台,共同探讨和推进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促进两地医疗共融发展。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会长陈永光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香港市民来深求医,反映出港人对跨境医疗服务有殷切需求。此次签署的推进中西医跨境转介战略合作协议,目的就是构建合作平台,共同探讨和推进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等事宜,促进两地医疗共融发展,以更好地回应香港市民对跨境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纾缓香港公立医院服务压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李慧琼致辞表示,这次论坛以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为主题,尤其以罗湖区作为首阶段的合作试点,正是一个具突破性和前瞻性的医疗发展典范,意义非常重大。医疗服务作为民生福祉的重要一环,在中西医整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关合作能更好发挥两地资源和专业优势,为群众提供更优质多元的医疗体验。她相信这个试点只是开始,如果能充分发挥罗湖作为桥头堡的作用,未来将有机会以点带面,将中西医跨境转介模式复制至更多湾区城市,造福更广泛市民群体,同时也期待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能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黄英豪致辞时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都会和中西文化交汇点,拥有完善的中医规管制度、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标准。与此同时,内地在中医药资源、临床经验和产业规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种互补性为两地跨境转介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而就目前跨境医疗面临包括转介机制不畅、病历互认困难、药材标准差异等诸多挑战,他提出三点建议,包括设立以整个大湾区为支撑的国际中西医结合医疗创新示范区,率先建立全球领先的中西医结合标准体系并逐步推广到整个大湾区;成立粤港澳中西医结合医疗标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中西医临床协作以及结合医学研究与转化的政策和法规;在大湾区打造前沿医学+传统医学创新集群及推行湾区医疗通计划。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勇致辞提到,中西医协作的优势在早几年抗疫治疗时已经有所体现,港区人大代表亦在每年两会中提出包括开设内地与香港跨境救护车互通机制、构建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等建议。他期望能透过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进一步推动香港成为更加健康的城市。
立法会议员陈凯欣以跨境医疗券为例,表示鼓励市民前往大湾区城市接受中西医医疗服务,除了站在病人角度有更便宜更快捷,能令病情得到及时控制的好处之外,同时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香港公营医疗轮候时间长及部分药物费用较高的方法。她认为推动中西医跨境合作还需要继续跟进相关法制框架与硬件配套,并透过教育加强市民对内地医疗服务的了解。
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永远会长冯玖则在致辞时指出,作为医者一切都以病人的利益为先,明确及早期的诊断对于病人是最大的保障,她呼吁政府能加快中医师转介病人的进度及范围,亦希望随着中医院即将投入使用,能进一步将香港中医推向世界。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医中药届联合总会会长李应生在致辞中感谢民建联一直以来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并举行“区区有中医”、社区义诊等活动。他表示年底香港中医医院即将投入使用和政府中药检测中心永久大楼落成标志着香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并指出应建立中西医结合标准及大湾区中药标准以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成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高永文在致辞中表示,根据香港目前法例,中医师暂时未能直接转介病人接受放射性检验,但随着中医院在年底投入服务,届时中医师也能转介病人接受电脑扫描。他认为,本次希玛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的合作只是第一步,相信未来特区政府将逐步推动令注册中医师能自由转介病人接受所需的检验。
多名成员在论坛中提出不少真知灼见,高永文表示,香港中医药过去二十年取得重大进展,不仅建立正规中医本科教育体系,也在全港十八区设立中医诊所,构建起完善的社区中医服务网络。他特别指出,2022年香港第五波疫情暴发期间,中医师积极以遥距诊症及药物配送方式支援社区,对稳定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底,香港首间中医医院即将投入运作,配合已落成的中药检测中心,进一步推动中西医协作发展。高医生强调,香港凭借“一国两制”及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优势,有潜力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陈永光医师在论坛中就促进跨境医协作提出四点的建议,包括:探讨推进中西医跨境转介服务,选定具殷切需求且风险较低的医疗服务(如化验、影像检测等),转介到内地合适的医疗机构(如已纳入医疗券计划的三甲医院),以纾缓香港公立医院服务压力,同时为香港全面落实中医转介积累经验。此外,他建议,扩展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医院管理局病人先导计划至更多大湾区医院;于合适的大湾区医疗机构为香港市民策略性采购医疗服务;扩展医疗券计划至更多内地医疗机构,并适时检讨和增加医疗券金额,让合资格的长者可以享受更便利的医疗服务。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林顺潮在论坛中分享其多年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经验。他提到,在其担任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院长期间,曾针对弱视儿童引入中西医联合治疗模式。该团队更按国际标准设计临床对照研究,成果刊载于国际权威眼科期刊并成为封面文章,引起包括路透社等国际媒体的关注,印证中西医结合具备与国际医学界接轨的可行性与学术价值。他亦分享于疫情期间推动中西医结合防疫工作的经验,强调中医在公共健康危机中的关键作用。他期望透过今次跨境合作平台,推动转介机制落实执行,让中西医结合不止停留在理念层面,而能真正造福两地市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在人才、知识共享、互相发展,为转介做了很好的前期铺垫。广东省中医院将与香港中医药同仁携手努力,深度合作,一同创造具有特色的粤港澳中医药发展方案,在香港向世界展示特色的中西医协作和循证医学标杆和典范。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