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的目光”大型艺术展7月30日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开幕。本次展览汇集戴泽80余年艺术生涯的代表作,涵盖油画、水彩、素描等百余件珍贵作品,以“集体与个体的对话”为学术主线,通过五大板块系统呈现其如何平衡时代使命与个人艺术追求,折射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共同命题。展览创新采用“再语境化”策展手法,打破经典艺术史叙事框架,探索写实主义创作在新时代的创新性表达。
戴泽(1922—2023)重庆云阳县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先生。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院前身)校长徐悲鸿先生助教,讲师。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著名者有靳尚谊、王沂东等。戴泽始终笔耕不辍,走在现实主义艺术的执着之路上。他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之一。
作为徐悲鸿现实主义艺术观的传承者、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戴泽的艺术生涯贯穿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关键节点。该展览分为“艺术之源”“历史之思”“目击之象”“自然之叹”“山海之魂”五个篇章。开篇以戴泽艺术生涯的起点以及早期阶段为线索,呈现其求和任教初期的艺术启蒙与风格探索,聚焦戴泽艺术基因的形成,揭示其创作中“双重性”的源头。展览中部聚焦戴泽作为“集体叙事”的参与者与“个体叙事”的探索者角色,展现其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突出他对时代事件、社会风貌的记录与再诠释,以及在集体框架之外对艺术本体的持续追问,凸显其语言实验的连贯性。结尾则呈现了戴泽的动植物和自然风景作品,表现其对于自然万物的生命感知和“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时代豪情。
戴泽堪称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作为新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长期追随徐悲鸿先生,是写实主义绘画理想的坚定践行者。早年间,其作品便备受赞誉,并走出国门进行展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戴泽先生更是成果丰硕,创作了如《胜利的行列》《太平军大败洋枪队》等作品,系列创作以宏大的叙事和精湛的技艺,生动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彰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长达八十余载的艺术生涯里,戴泽积累了数千件作品,涵盖油画、国画、水彩、素描等多个艺术领域,其作品兼具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中国美术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同时,作为美术教育家,戴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筹建者之一,他作为骨干教师,辛勤耕耘,培育了如靳尚谊、詹建俊等一大批画坛名家,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戴泽还是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美协等单位共同主办、《美术》杂志社承办的《国家艺术档案工程·美术篇》收录的重要画家。该项目将系统性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领域的艺术档案资源,通过文献编纂、学术研究与宣传推介,以期完整保存艺术家留下的精神财富。
本次展览通过双线并置的叙事策略,不仅还原了戴泽的完整艺术生涯轨迹,更揭示了历史洪流中每一位艺术家的精神境界与超越之道。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戴泽早期对现实主义风格的探索,感受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重大主题的深刻诠释,领略他笔下日常生活场景的质朴魅力。同时,展览还通过智能影像、艺术共创、公共空间介入等独特的展陈形式,让观众得以走进戴泽先生的艺术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览中,戴泽海洋题材作品首次系统呈现,与深圳基因的艺术回响。作为艺术家与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契约,其作品中涌动的潮汐、停泊的船舶、劳作的海民,不仅与深圳“向海而生”的城市基因形成时空共振,更以艺术语言重构了海洋文化的深层美学逻辑。
另外,展览的互动空间可圈可点。比如,《小熊与他的妈妈》充气装置,通过夸张的尺度与柔软的材质,打破传统美术馆的边界,让市民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唤醒那些被快节奏生活冲淡的亲情记忆。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11月9日 。展览期间将举办专题研讨会、艺术家讲座及儿童美育工作坊,邀请知名学者、策展人深入解读戴泽艺术的精神内核。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