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记者 朱良骏 赵明/文 齐洁爽/图
2016-06-08 16:04
摘要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树立起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里程碑,而且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观众在遵义会议陈列馆中观看展览。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的地方;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起步的地方……

遵义,这座黔北重镇,因为81年前的那次改变中国共产党命运的会议而声名远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深圳特区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大型采访报道组来到这里,追寻先辈足迹,探访红色传承,见证发展新篇。

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的历史典范

5月29日,上午9时许,从大大小小的旅行巴士上下来的游客鱼贯而入,瞻仰会址、听取讲解、拍照纪念……遵义会议纪念馆很快就热闹起来。

纪念馆资料室主任张小灵向记者介绍,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当时,红军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初期尤其是湘江战役失利等挫折,革命处在危急关头。正是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左”倾路线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并在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红军很快在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当年红军曾以此为阵地,击溃敌军数次进攻。

遵义会议,堪称实事求是的历史典范。无论是对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总结,还是对红军下一步军事行动的谋划,或是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和对被错误处理的同志的重新起用,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时,由于红军电台被敌机炸毁,中央与共产国际中断了通讯联系,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为了纪念这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1954年1月,遵义会议会址开始复原陈列。1997年,遵义会议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平均每日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高峰期接待约1.5万人次。

“这个小客厅当时既是会议室,也是作战指挥室,因为在会议的同时,红军还与国民党军队有零星的战斗。”听此介绍,来自上海的游客吴先生大为感慨:“鉴往知今,当前我们共产党员更应该传承、光大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开拓进取。”

会址瞻仰完毕,记者来到相距不足百米的陈列馆。陈列馆共展出文物、资料共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位于陈列馆第三部分的《四渡赤水》多媒体六面屏剧场,是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由40台电脑、20台投影幕等将这一经典战役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仿佛触手可及,令人震撼。张小灵介绍,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陈列馆看完《四渡赤水》演示片后动情地说:“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

百岁老兵,一生难舍遵义情

面对记者的镜头,101岁的王道金努力绽放出内心的灿烂,可一旦回忆起红军长征时的峥嵘岁月,百岁老人就不时陷入沉思。 

今年101岁的王道金,在遵义被尊为“国宝级”人物。

最近,记者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里见到了王道金。当时,他正在女儿王英照料下吃午餐。

得知记者来意,王道金执意离开餐桌,蹒跚来到旁边的会客室接受记者采访。

这位15岁就参加红军,转战大江南北的老人,尽管腿脚不灵便,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通过王英的“翻译”,王老告诉记者,遵义会议后,战士们感觉情况在一天天地发生变化,连续不断的胜利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尤其是在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当时他所在的十一团打下板桥,迅速挺进,红军二度占领遵义。

遵义会议为什么能成功召开,为什么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王老说,虽然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概括和总结,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集中制和党指挥枪是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

“可以说,遵义会议的本质内涵始于遵义会议本身。”眼前,这位曾为遵义会议站岗放哨的百岁老兵,思绪又回到81年前。

王老介绍,遵义会议前夕,党和红军陷入了极度危难之中,红军从长征初期的8.6万人经过湘江战役后锐减到不足3万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敌军围追,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生存环境十分险恶,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信仰和信念从未动摇,大家处变不惊,遇难不馁,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积极寻找正确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才使遵义会议得以召开。

“遵义会议后,错误路线得以纠正,正确路线得以确立,党和红军从而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王老说。

遵义会议时,王道金任十一团警卫连连长,所在连队驻扎在遵义县南白镇的一个山头上,任务是监视贵阳、金沙方向的来犯之敌,保卫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出生于江西的父亲一生转战南北,但结下不解情缘的却是遵义。”王英说,父亲遵义会议期间在遵义战斗,全国解放后来遵义工作,1983年离职后一直在遵义休养。2008年,93岁高龄的王道金还担任奥运火炬传递遵义站的第一火炬手。

临别前,看到记者展示出“深圳特区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大型采访”旗帜并为他拍照留念,老人的脸上绽放出一个老兵自豪、自信的笑容。

弘扬红色文化,西部名镇快步奔小康

 红军曾经三渡赤水的茅台渡口处如今建起了浮桥,方便人们游览与行走。 

5月30日,记者从遵义驱车近百公里,来到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的茅台渡口。

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在组织上、军事上、政治上进行了新的调整,实行更加零活的军事斗争,将“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牵着鼻子转。1935年3月15日,红军进占仁怀县,17日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剿”红军于遵义的美梦。

红军到了茅台镇后,高度重视对茅台酒民族工业的保护,严守纪律,坚持公平买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瓢一碗。红军战士秋毫无犯的品格,赢得了茅台镇人民的热爱和拥护。

红军在仁怀境内停留时间虽只有三天,但在茅台镇却留下了如茅台酒一样回味悠长的故事,遵义会议的精神也在小镇不断传承。

茅台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杨云飞向记者介绍,遵义会议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红军将士也成就了茅台酒的美名。近年来,全镇正以传承遵义会议精神为契机,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当前经济发展中;如今,红色文化和酒文化已成为茅台镇发展地方经济,打造“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名镇的烫金名片。

赤水悠悠,山岚阵阵。徜徉在茅台镇整洁、错落有致的街巷,当年鏖战的硝烟早已散尽,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却扑鼻而来。

杨云飞表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茅台镇委镇政府坚持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全力做好茅台酒厂“十二五”技改扩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去年全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成功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茅台以一镇之力超过了遵义市1/3县市的经济总量,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1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3132元,成为西部落后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典范,小康社会指数达到90%以上。

编辑 多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