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蝉声嘶鸣,庭院中一株紫苏,绿叶婆娑,紫茎轻摇,似在低诉一段往事。我自幼住在江南水乡,村头巷尾,紫苏随处可见。那时,夏日午后,祖母常于灶前忙碌,手中紫苏叶翻飞,化作一盏清凉饮品,香气氤氲,令人心醉。那一盏紫苏饮,承载了童年的欢乐,也是故乡的味道。
紫苏,斯草名虽朴素,却蕴天地之灵气。其叶色或绿或紫,边缘细锯,触之柔韧,嗅之清冽,似山间清风,拂去暑气。古籍有载,《本草纲目》称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乃药食同源之佳品。江南之地,气候湿热,采其嫩叶,或晒干,或鲜用,配以甘草、冰糖,慢火熬煮,紫苏饮遂成夏日解暑之良方。
每逢夏至,祖母便于庭院中支起小炉,紫苏叶洗净,置于陶罐,佐以几片生姜,少许陈皮,文火慢煮。我和邻居小孩,围坐一旁,眼巴巴望那陶罐,鼻端嗅着清香,心头满是期待。祖母笑眯眯,手持蒲扇,轻摇慢扇,待汤成,滤去叶渣,盛于青瓷碗中,汤色如琥珀,澄澈透亮。轻啜一口,初觉清凉,继而微辣,紫苏之香自舌尖滑至喉间,夏日之暑也消散了。
制作紫苏饮,工艺虽简,细节颇多。选叶须嫩,色泽鲜亮,紫绿相间者为佳。洗净后,置于清水中轻揉,去其尘土,保留清香。陶罐中注入山泉,水质清冽。煮时火候宜缓,急火易损其香。佐料不必繁杂,甘草增甜,生姜添辣,陈皮和胃,三者相辅,恰到好处。煮毕,滤渣取汁,静置片刻,待香气沉淀,或加冰糖,清甜可口;或配薄荷,凉意更甚。再倾入玻璃杯中。
紫苏饮盛于玻璃杯中,尤显其魅力。杯壁晶莹,宛若琉璃,汤汁在阳光下泛着琥珀微光,澄澈剔透,似山涧清泉。杯中紫苏叶片,或沉或浮,绿紫相间,宛如翡翠点缀,摇曳生姿。杯沿凝结细小水珠,折射夏日光华。举杯轻嗅,紫苏清香扑鼻而来,夹杂姜丝的微辣与冰糖的甘甜,令人味蕾绽放生香。
紫苏饮之渊源,可追溯至唐宋。古人喜以草木入食,紫苏因其独特香气,渐成饮品佳材。吴越之民,善用紫苏佐鱼,解腥增香;徽州之人,则以紫苏入汤,调和脾胃。更有行商之人,携紫苏干叶,远赴塞外,煮饮以御寒。紫苏饮之妙,不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其承载之文化。紫苏一叶,连接南北,贯通古今,书写中华饮食之博大精深。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