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卖菜少年蹚出智能石墩新赛道|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

深圳晚报记者 曾虹
07-30 09:50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29年光阴流转,黄飞创立了深圳市绿霸科技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石墩”更是火爆全网,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全网转发量破亿次,成了深圳科技创新的一张新名片。

1996年的深圳,起重机的轰鸣声与飞扬的尘土,交织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图景。20岁的黄飞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广州辗转来到深圳,站在宝安沙井街头,望着眼前林立的厂房和川流不息的货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在这里闯出一片新天地。”

29年光阴流转,黄飞创立了深圳市绿霸科技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石墩”更是火爆全网,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全网转发量破亿次,成了深圳科技创新的一张新名片。

回望来时路,黄飞感触良多:“深圳这座城市,让我看见了无限可能。”

20岁闯深圳

用汗水换来第一桶金

18岁那年,黄飞离开广西老家,跟着舅舅到广州卖早餐。舅舅回乡后,他选择留下,踩着一辆单车,两边各挂一个竹篓,每天凌晨三四点骑二三十公里到市区卖菜。“每个篓筐能装五六十斤,加起来一百多斤。”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一场暴雨,狂风掀翻了菜车,青菜滚得满地都是,他没带伞,就蹲在雨里一把把捡,“当时特别狼狈,但心里憋着一口气,既然出来了,就要混出个样子。”

1996年,20岁的黄飞来到深圳。深圳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工业区机器轰鸣,流水线昼夜运转。黄飞在沙井的塑胶厂落脚,每天负责给塑胶件修边,月薪几百元。虽然忙碌,但比起在广州独自打拼,这里有许多同乡,熟悉的乡音让他感到踏实。

一年后,黄飞离开工厂,跟同乡前往布吉从事水磨石安装。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的厂房、学校和医院普遍使用水磨石地面。黄飞跟着师傅学习调水泥、铺石子、拉斗车、打磨地面,十人一组干活,必须完成整个工程才能分到工钱,每天工作十分辛苦。

1997年,黄飞在龙华公园。受访者供图

黄飞肯琢磨。别人收工后逛街看电影,他却经常找施工员喝茶聊天,试图寻找市场。“拿到工资第一时间就去买了BB机和印刷名片,聊天时就递上名片,想着万一有项目呢?”这份主动,让他在1998年接到了人生第一个项目。黄飞借来两台机器,找来几个老乡,完成项目赚到了第一桶金。“赚了几千块,比在工厂干一年还多,特别有成就感。”

深耕创业路

重塑水磨石市场格局

2003年,已在水磨石行业摸爬滚打6年的黄飞,骑着摩托车在街头揽活。生意冷清,黄飞焦虑不已:“挣不到钱,整天愁得睡不着觉。”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几个月前在龙华某工厂做项目时,工厂老板曾给过他名片。翻箱倒柜找到了那张皱巴巴的名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拨通了电话。

“现在没有水磨石的活,但有装修工程,你能做吗?”电话那头问。虽然只会水磨石工艺,黄飞还是脱口而出:“我试试!”第二天,他骑着摩托车在泥泞路上颠簸近一小时,从宝安准时赶到龙华的工厂。

那位老板看中的正是这个年轻人的踏实肯干——工人施工时,黄飞从不站着指挥,而是挽起袖子一起干活。从修下水道到室内天花吊顶,从墙面修补到钢结构施工,他边做边学,用七八年时间掌握了全套装修手艺,从只会水磨石变成了啥都能做。

黄飞(中)

2010年左右,黄飞在龙华租下办公室,成立了装修公司。起初业务开展并不顺利,直到2014年,他敏锐地发现了水磨石市场的新机遇。“传统做法太粗糙,材料配比全凭经验,品质没有保障,我能不能做得更精细?”这个想法让他重拾老本行。

在龙华大浪的小仓库里,黄飞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试验,每天与水泥、石子、色粉打交道,经常从早忙到晚。“设计师给个样板,我就要调试几十次配比,直到调出一样的质感。”黄飞还改了传统的施工流程:先在仓库按精确比例调配材料,再打包成标准包装直接运往工地施工。凭借精准的材料配比和可定制的颜色、花纹,他的产品受到客户青睐,成功打开了市场。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黄飞投入全部积蓄,斥资80多万元购置设备,租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这次转型升级使生产方式从纯手工提升到机械化生产,产能增长10倍,产品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喜茶早期门店的地面都是我们做的。”黄飞告诉记者。

2016年,黄飞正式创立绿霸科技,在深圳市场站稳脚跟。“订单多到接不完,工人从最初的两三个增加到七八十人,当时整个深圳就我们一家这么做。”2018年,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期,黄飞的无机磨石材板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勇闯新领域

智能石墩火出圈

黄飞觉得,一般产品的红利期只有3到5年。2019年,水磨石市场竞争加剧。黄飞决定再找新方向。他在网上看到透光混凝土图片,联想到深圳常见的石墩都是实心石头,几十年没变过,能不能让它发光,变得更环保、更安全?

说干就干,黄飞买来光纤,研究如何把上千根细如发丝的光纤插进混凝土里。第一批产品是接12伏电的“满天星”石墩,夜间光纤透出点点星光。但人工插光纤效率低,一个石墩成本高达四五百元,比传统石墩贵一倍多。“参展时人人说好,就是没人买,太贵了。”他回忆道。

黄飞没有放弃。客户反映接电麻烦,他就改用太阳能供电;客户嫌成本高,他就优化工艺降低造价。经过无数次试验,太阳能发光石墩诞生了:白天储能,晚上自动亮灯,无需接线,成本降一半,售后问题减少,吸引了全国代理商上门。

黄飞并未止步于此,不断思索能否让产品更智能。2021年,他引入全自动设备,推动公司智能化转型,累计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

2023年,黄飞(右四)带领公司团队参展。

今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可充电、带屏幕的“智能石墩”,一经推出便引发广泛关注,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全网转发量突破亿次,订单更是从全国纷至沓来。“预料到会有关注,但没想到这么火。”他笑着说,“比中彩票还激动。”

如今,站在5000平方米的新厂房里,看着流水线上不断生产的智能石墩、红绿灯防撞柱、停车位定位器、路沿石等产品,黄飞常想起初到深圳的日子,无限感慨。

“在深圳29年,比在老家时间还长,这里已经是我第二故乡了。”从推着自行车卖菜的少年,到在深圳闯出一片天地,黄飞说秘诀只有一个:“敢想敢做,不怕失败。深圳就是这样,你有创新,就有人认可;你肯吃苦,就有机会。”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曾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