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遗产在年轻城市重生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马君桐/文 陆颖/图
07-28 07:3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位于深圳西丽的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内,现代教学楼的几何线条与商周遗址的黄土肌理奇妙共存。当学子们在实验室探索前沿科技时,抬眼便能望见3000多年前文明的印记——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奇妙交汇,这片土地的古老脉动与奋斗创新同频共振。

屋背岭遗址就埋藏在教学楼旁这片茂密的植被之下。

这似乎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缩影。如果以改革开放为原点,向前看是一个经过40多年飞速发展,不断创造奇迹、不断探索科技与未来的深圳;往回望,7000年的人类活动史、2000年的海洋经济史、1700年的城市建设史、600年的海防建设史是深圳的来时路。

何以为深圳?答案就在这些文化遗产之中。

保护:史前版“来了就是深圳人”

有时候,一片古老碎片上不起眼的纹路,就记录下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唐际根向记者展示了屋背岭遗址出土的带有云、雷纹的陶器,云纹、雷纹是商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纹饰,象征神权和王权。“考古研究表明,距今7000年前的咸头岭文化就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文化互动。距今3000多年前的屋背岭文化更是直观地展现了这一点。岭南地区与长江、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同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璀璨中华文明。”这,是史前文明版“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故事。

距今3800年至3000年间,塘朗山以北、阳台山以南的丘岭地带发展成为新的人口密集区。人们在大碪河、麻坑河、大沙河附近的丘岭边坡居住,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2001年,考古界在南科大校内屋背岭进行发掘,成果获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屋背岭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产,已被学界命名为“屋背岭文化”,继“咸头岭文化”之后,成为深圳文化史上第二支被学术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唐际根拿起一个陶器碎片,指着上面一条条的纹路问:“你们知道这上面是什么花纹吗?”在记者摇头时,他拿出了一个贝壳——贝壳划在陶器上,就形成了这样的纹路,这是深圳先民的智慧与巧思。也恰巧和当下深圳的两大显著特点相呼应——向海而生、创新发展。

可以说,现代深圳的文化密码早已写在了这些文化遗产之中。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也是在保护深圳的文化基因。正如当年屋背岭遗址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屋背岭遗址的发现是历史对深圳的厚爱和关照,这段文明默默地存在了3500年,我们要充分尊重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

因为尊重,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在为文化遗产保护让位:南科大校园的丘岭边坡,史前遗址散落其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每一位来到这所现代高等学府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古老文明的回响。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园核心区域,郑氏宗祠、大王古庙,甚至5棵古老的榕树都被精心地保留,在林立的现代化高楼中,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城市核心区中的大王古庙被完整保留下来。

传承:深圳历史文化生生不息

深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大鹏咸头岭等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是深圳古文化的源头,亦是大湾区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和葵涌大黄沙新石器时期遗址一起,系联出盐田大、小梅沙,珠海后沙湾,香港舂坎湾、大湾、蟹地湾、东湾等二三十处遗址,进而构成了咸头岭文化,将珠江流域的原始文化推至7000年前。”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表示。

而史书记载的深圳则要从汉武帝平定岭南讲起,为充实国家财政,汉武帝将盐铁收为国家专营,在南海郡的番禺县和苍梧郡的高要县设置盐官。汉年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今深圳南头古城一带设置的番禺盐官衙署是深圳地区第一个正式的官方机构。但这仅是一个盐业管理机构,还不能形成独立的行政区域和经济体系。

游客在南头古城的店铺门前休息。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官郡设立,郡治在今深圳南头,开启了深圳1700多年的城镇建设史。此后,深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隋唐时期,南头、赤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明清时期,大鹏所城和南头古城作为海上要塞,见证了中国军事海防史;

近代,深圳见证了鸦片战争、三洲田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正如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杨耀林所说:“曾作为古代边陲重镇的深圳,虽然没有秦始皇兵马俑的惊世发现、九朝故都洛阳的辉煌,但上下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没有把深圳落下,深圳同样走出了独特的历史轨迹,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光彩。”

开拓:活化浓墨重彩的改革开放史

讲述深圳历史,最浓墨重彩的一页就是改革开放。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深圳被选定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肩负着探索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使命。从此,深圳人民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45年来,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建立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到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可以说,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创业史,就写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凝聚在一件件文物之上——伫立在街头的“孺子牛”,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的生动写照;国贸大厦的建设历史,见证了“深圳速度”“中国速度”的传奇。

近年来,深圳加大对改革开放史迹的活化利用,打造高品质的、富有改革开放内涵与特色的城市游览轴线,其中“蛇口改革开放史迹游径”入选2023全国文化遗产旅游20条线路,以及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推介的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

重生: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焕发新生

也许,跟历史古都相比,深圳的文化遗产还是相对稀缺。但是深圳用自己的创意设计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把简单的“材料”做成了“佳肴”。

当我们走进现在的南头古城,会不由得为它的繁华与活力惊叹——街边巷道,熙熙攘攘,众多青年游客、自媒体博主到访打卡拍照;街道旁侧,鳞次栉比的茶楼、庭院、艺术展馆、文创工坊引人驻足观赏。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展厅讲述着古城的故事,以科技手段复现古城的日常生活。来自各行各业的设计师、艺术家、数字游民以自己的方式赋予古城新的文化与活力。

南头古城的活化改造不是孤例,它的附近,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早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艺青年聚集地。还有在老金威啤酒厂上建起的金啤坊,曾经的大型发酵罐化身艺术空间,成为深圳新旧文化交融的热点。

在坪山,著名导演、演员张国立参与打造的长守戏剧谷闻名全国。“我们和坪山一起把近乎荒废的古宅修缮改造,推出新的剧目,仿佛为它注入新的生命,这种‘穿越感’妙不可言。”张国立说。

当古老的文化遗产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保护、活化,焕发新生,新一代深圳人的精神文化家园也由此诞生。

再出发:深圳与文化遗产的双向奔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深圳需要文化遗产,每保留一处文化遗产,就多保留一份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是真正的不可再生资源,保留不同时段、不同主题的文化遗产,是深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担当。

深圳需要文化遗产,知来处方能明去处,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古人智慧、匠心巧思、精神传承,都是激励后人、指引我们的一盏明灯。

深圳需要文化遗产,每一个深圳人都需要这些“精神家园”,为我们忙碌的生活开一扇窗,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个让灵魂休憩的地方。

文化遗产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传承着过往的荣光,是我们最值得保护的珍贵财富。当下正在进行的深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让深圳文化遗产这个大家庭更为丰富多样。记者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深圳已复查三普登记文物1968处,新发现文物367处,包括传奇抗日英雄刘黑仔的故居,见证珠江口历史变迁的大铲海关旧红楼,寨头水库北岸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等重要新发现。此外,深圳还深入开展了改革开放文物专项普查,复查改革开放文物35处,新发现42处,寓意着“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标志性景观前海石、定格深圳各行各业普通市民生活的雕塑群《深圳人的一天》等也被纳入其中。

针对最具城市特色的改革开放文物,深圳今年启动了《关于深圳市改革开放史迹保护利用的若干规定》编制工作,希望通过出台专项法规,让改革开放史迹的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此外,深圳各区还发挥深圳的科技优势,利用新技术手段,将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存档,如龙岗区普查办与区政数局深化协作,以“龙岗时空信息云平台”为数字基座,通过算法进行文物普查;坪山区开创文物可视常态监测,24小时实时监控重点文物情况等。

也许这些创新都很微小,也许这些努力不像GDP那样容易量化,但是正是各级政府用心用情用力地保护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的文物工作者不畏艰难、扎实工作,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力量为文物保护出力献策……才让这座城市以科技和创新闻名世界的同时,也留下了值得珍视的过往。

现在是未来的历史,保护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当咸头岭人制作出彩陶的时候,想不到这是7000年后“文明的碎片”;当蛇口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轰然响起,也没有人能预料到这片土地会写下怎样惊艳世界的传奇。

但是文物会记得,新时代的深圳文化遗产事业就像村口的那棵老榕树,深深扎根、枝繁叶茂开出新芽,娓娓道来,告诉我们,深圳何以为深圳,何以将为深圳。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马君桐/文 陆颖/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